常听同行感慨:“许多家长似乎忘了,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生的。”每当老师主动联系家长,试图与他们讨论孩子在学习或行为上的问题时,家长总是以各种理由推托责任,最后往往以一句轻飘飘的“我也没办法,请老师教吧”收场。这种态度,让老师无奈,更令人深思:父母作为孩子最初的启蒙者,怎能将教育的重担完全交由学校和老师?
如果父母愿意多花一些心思与时间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表现会有天壤之别。诚然,生活不易,每个家长都在为生计奔波,日忙夜忙。但无论多忙,孩子的成长不能等,父母的陪伴不能缺席。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源于父母和家人的关注与关怀。没有这种情感滋养的孩子,内心往往缺乏安定感,容易通过偏激的行为来博取关注。
在教育现场,我遇到过各种类型的孩子。那些家长愿意对孩子负责、关注他们成长的家庭,其孩子通常更为独立,不论是学业还是生活,都表现得更为从容。而那些缺乏父母陪伴与监督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不自信、不稳定,甚至反复犯错以吸引大人的注意。设想这样的孩子步入社会,他们如何在竞争中立足?
“不要给孩子压力”是一些家长常挂在嘴边的理由。然而,适当压力是成长的催化剂。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完全没有体验过压力,未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他们可能一触即溃。真正的爱不是溺爱,更不是放任,而是在有原则、有方向的教育中,培养孩子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我至今记得那些在学校表现出色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抱有合理的期望,并用耐心与爱去支持孩子的成长。这种期望不会让孩子感到沉重,而是一种温暖的推动力。当然,期望需要适度,过度的苛求只会适得其反。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在爱中成长,而爱,需要用心付出。
曾经,我认识一位老师,她甚至把学生带回自己家中悉心辅导,牺牲了大量私人时间,尽心尽力帮助孩子。然而,这份无私的爱与付出,却换来家长的一句“多管闲事”,让这位老师心寒不已。在学校里,老师会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在学校之外,家长理应承担起管教孩子的责任。这两者的边界,必须守好。那些愿意突破边界的老师值得敬佩,但更值得的是家长的感激与配合,而非冷漠和指责。
“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生育只是开始,养育、教育和陪伴才是真正的责任。如果父母无法承担后者,又为何要将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教育孩子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而是家校共同的使命。
父母的每一份投入,孩子都能感知;每一份爱,都会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请记住,孩子的成长不只是老师的责任,更是父母的义务与担当。孩子是属于父母的,他们的未来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选择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