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巴黎奥运会及残奥会结束2个月后,青年及体育部在本月中旬进行事后总结时,道出一个引起关注的问题:大马体育严缺心理专家。
每10名运动员就需要2名心理专家的辅导,大马各体育项目的国家队选手人数达到数百人,但目前国家体育学院只有7名心理专家,这样的比例明显严重不足。
此前不管大马代表团在东运会、亚运会等重大赛事中,包括在巴黎奥运会未能实现赢得首面金牌的目标。外界进行总结时,总把焦点放在选手的身体状态、技战术发挥、比赛态度和对手实力的角度上。殊不知,影响选手表现的,或许还因为他们的心理问题。
我国近期接二连三发生中学生轻生的悲剧,这一再突显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如果连学生都会面临心理问题,更何况是要面临外界巨大压力、承受广大国人期待、尖酸网民批判的国家运动员?
跟普通人相比,运动员外在形象强壮身材好,感觉拥有绝佳的精神状态且永不放弃。常见观点是运动员那么大压力都承受了,心理一定健康。但事实上,2021年国际奥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33.6%的现役顶尖运动员和26.4%的退役运动员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
对心理健康负责
运动员心理健康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直到2021年它才真正引起关注,主要因为日本网球女将大阪直美和美国体操女王拜尔斯,她们在公开场合谈到了自己心理健康方面的折磨,将这个问题提上了表面。
运动员可以训练自己的身体,但是心理上却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训练,而是应该咨询心理专家、医生或情绪治疗师。
正如运动员需要保持最佳身体状态才能在比赛中发挥最佳水平一样,越来越多运动员开始将心理健康,加入到影响比赛发挥因素的讨论当中。如果想在比赛中达到最佳状态,那么心理状态需要与身体状态同样强大。巴黎奥运会更首次为运动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当然,与此同时,运动员们除了要对身体健康负责外,还应该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责。运动员也要改变“心理求助就是弱者”这一陈旧观念,有助于引导社会正确面对心理健康困扰,有效提升国民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