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空间舞团成立于1998年时,摆在眼前的现实,那就是本土贫瘠的艺术环境可以撑得起一个民间的全职舞团吗?
马来西亚表演艺术的市场在那里?本土有职业观众吗?它的概括率又有多少呢?职业观众,这群人是表演艺术工作者最基本的底层人口,也是最重要滋润表演艺术团体或者艺术家个人可以持续发展的阳光。本土静与动态艺术发展大部分都是散落自家的格局,自我经营的成与败都是自家取经,总体上艺术建设比较没有长远规划性。
舞团成立的第一年,我就提出“以舞养舞”的概念。

开拓舞蹈市场
这个概念对应的是没有财务靠山的舞团出发。我和另外一位舞团创办人叶忠文老师开始探索如何为舞团寻找市场资金,来维持马来西亚首个现代职业舞团的旅程。首先,我们两人自己设定是舞团最大的投资者,我们运用国外舞蹈专科毕业生的条件开始自己舞蹈学校的教学,同时训练了一批全职优秀舞者在舞蹈作品中成为舞团流动的品牌卡片,一步一步打开国内不同领域的知名度。
我们接受的邀请演出仅限艺术性的作品,后来也把范围扩大到“雅俗共赏”的演出层面,发展出“Artertianment”新结合的演出形式,把舞蹈区分成为剧场精致化的作品创作,以及一般群众欣赏的雅俗作品,多年来这两种形式的作品都受到相对类别观众的喜欢与支持,渐渐提高了舞团观众的认知度。
在“以舞养舞”的概念上,我们也扩展到教育普及的领域。每一年都在各地主办不同形式的舞蹈工作坊,近年来也把这个项目扩大到国际不同的国家,同时舞团也开发了不同身障类别的共舞方式,建立了一套“伤健共舞”的方式,英国著名出版社也特别收录了这套方式的专访,与世界各国彼此交流及借鉴。
养,即是培育。
养舞,就是我们在本土以舞蹈的环境衍生的研发。
全职专业舞团,不仅仅养育了舞者,也培育了艺术行政人员、此外也涉及到教师、编舞及职业观众。
因为本土缺乏有概念性的艺术工业发展,导致许多有优质性可能的爆发力无法产生。在我回国将近30年,自身很早就领悟到做自己所爱的舞蹈艺术就好,因为艺术环境全面养成这个问题,在本土依然需要经历不同的门槛,愿我此生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做好自己可以做的事情,相信,犁开了一条路,也让后人行走时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