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六飞往台北适逢一年一度的金马影展颁奖礼盛会,抵达下榻酒店吃过晚饭,影展的得奖名单已陆续揭晓,中国影片《一部未完成的电影》夺得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娄烨)大奖,当地名导锺猛宏最新作品《余烬》虽然也入围获得5项提名,但重要项目无份,最后也空手而回,颇感意外。
星期一闲逛西门町电影街时,发觉这部失意金马的作品正在戏院上映,即刻购票入场一睹为快,之前已听闻此片题材与台湾半个世纪前“白色恐怖”期间的冤案有关而在当地两极反应,然而自己身为外国人,没有历史包袱及感情因素,只以商业片态度观之,觉得整体上保持导演过去作品的一贯认真严谨制作水平,相当不错。
由于《余烬》是部悬疑历史电影,加上演员阵容中的张震、莫子仪、许玮宁、刘冠廷等都是大家熟悉,所以有一定的号召力,影片以犯罪片模式叙事,实际是交代一宗触及台湾半个世纪前“白色恐怖”期间的冤案。
台湾所谓的“白色恐怖”痛苦历史,始于1949年国民党因社会动荡采取的威权统治时期发布的“戒严令”,过后便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多年剥夺了人民的言论及人身自由。只要稍有不满或有异议,就可能被抓进监狱,甚至还会被冠上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枪毙,造成无数冤案与离散,虽然台湾在1991年结束《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并修改刑法,但过去很多冤案至今仍没有平反机会,加上近二十年政局有变,数度换政府,翻案希望更加渺茫,相信导演也许是因为今天台湾已逐渐步向民主化,但历史的伤痕依然没有被完全抚平,国家依然被过去的阴影垄罩,人民的心无法释怀,真相没被揭露,导致正义未能被实践,才有感而发拍摄此片。
本片的故事其实非常复杂,牵涉者不少,已难清楚交代,但又为了票房考量加入娱乐元素,所以爱情、伦理、友情样样要一点,又不能放弃警匪片的飞车追逐,枪战肉搏的紧张刺激场面,变得故事及风格上有点混乱,在故事进展上略嫌拖拉。
影片序幕以黑白片形式交代了1956年一个小孩随母亲到警局去认被无辜冠上罪名而被官方杀死的父亲尸体,镜头中看到政府人员以晒谷用的巨大耙子来翻动每一具尸体,真的令人有怵目惊心的恐惧,达到了影片先声夺人效果。
紧接着便转到彩色镜头的2006年早上,一个平静的市场发生骇人命案,警官张振泽(张震饰)展开调查,在想尽快找出真凶之际,死者多年好友的女儿上门报案父亲失踪、然后城市某地又发生弃尸案,警方卒怀疑这些案件之间的关联,最后才意外发觉这源自一宗半个世纪前的共谍案,原来是片首那个小孩子莫子凡(莫子仪饰)长大后对当年令父亲枉死的有关人士展开报复行动。
导演锺猛宏就是以多线时空的叙事方式建构起这部电影,因为牵涉的人物及背景情节都不少,需要集中精神细看,才能投入,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再次显示出他对画面美观的高度要求,即使节奏缓慢,但动人画面还是能叫人叹为观止。
《余烬》是锺猛宏的野心之作,论制作水准,其实与名作《一路顺风》、《阳光普照》或《瀑布》等不遑多让,问题是这次选的是一个敏感题材,而诠释方式不够通顺易解,才无法取得普遍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