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晚填写好表格的话,翌日从清晨六点钟开始,侍者便把你要吃的早餐送到房间来,但多数人还是比这个时间更早起身,在五点四十四分到甲板去看日出。
自助早餐包括西洋一切典型食物:羊角包、果仁包、风干肉、火腿、芝士等等,鸡蛋另一张餐单点,加上一道本地鱼汤,淋在面条上。水果的选择丰富,一见吃完即添,各种茶或咖啡,没有一个人说不饱。
七点钟就有一个晨早活动,看另外一间寺庙后到我们最有兴趣的菜市场逛逛。众人买了一些罕见的水果,女士们看当地服装,我则到古董铺去,买了几个漆做的画筒,以后赠字送画,往筒一装,怎么难看也好,至少画筒是珍贵的。
九点半折回船上,Road To Mandalay这时才正式扬航,内陆河,一点风浪也没有,平静地出发,和喷射机作一个强烈的对比。
晒太阳的晒太阳,游泳的游泳,团友们在游戏间找到一副台湾麻将,最为喜悦。
中饭时,马来西亚籍大厨为我们准备了福建炒面和炒粿条,西餐没有人去碰。这也好,洋人都挤到甲板进食,我们躲在冷气间,互不干扰。
岸边两边的风景一直有变化,经过几条村庄,建着各有特色的茅屋,易拆易搭,河水一涨即搬到高地去。
下午有两场讲座,前面是由专人教我们穿纱笼,这一课非上不可,我每一次都绑松了闹出笑话。
原来这一块叫Longyi的布是缝起来的,像一个大圆圈。左一折,右一折,然后把两个角缠两转,抓着一头塞进裙内,那么一来,就很牢固了。
示范是容易,自己包呢?我试了一下,叫团友拉拉看。咦,果然怎拉都拉不下。这可好,今后出席鸡尾酒会,穿纱笼去也。
缅甸人没有姓氏
另一课是用英语讲解缅甸的人文。讲者表现严肃,不大笑,但话题轻松,一点也不闷:“缅甸人只有名字,没有姓氏。”
咦?那不混淆?
“而且我们叫什么,是根据缅甸字母,一共有三十三个,依次序命名,从星期一的字母叫起。我们在学校里,老师认人也有困难,像阿温,就叫阿温一或阿温二。有时是看人而定,像肥温或瘦温,一点问题也没有。”
“那么护照上怎么填?”
“有时有两个名,一个是父亲的,另一个是自己的。但相同的也多,只有另外注明特征,像这个人脸上有痣,或者双腿很粗,走起路来有点八字脚等等。”
“女人长得美也算是特征?”
他笑笑:“这一种形容是说不通的,你们也有眼中出西施这句话呀。”
相当有趣。
“缅甸人口六千万,八成是佛教徒,男人一生之中出家两次,一次在成年之前,一次成年之后,出家时忍受不住,随时可以回去,从不勉强。”
“女人呢?”
“可意愿当尼姑,也不是强迫性的,佛教在公元前五百年从印度传来,相信人的一生是要经过痛苦,解脱的方法只有饶恕,不可有愤怒和复仇之心。我们更相信有轮回这件事,为了我们的重生,也需要把这世人做好,而最容易的,就是布施了。”
怪不得有那么多人一大早就往庙里送食物,团友问:“你们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讲者微笑:“到寺庙去静坐、沉思。”
这不是我们香港人能领悟到的吧?尤其是那几个打麻将的人。
再访缅甸(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