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琼瑶“翩然”走了。
因为她不愿临终前插管维生而选择翩然归去。尽管说得云淡风轻,但她留下的遗书及法医的解剖,大家都知道是自杀,是一氧化碳中毒死。
琼瑶是公众人物,不论基于什么原因,她选择自杀难免惹起争议。从报道可知,不少人公开抨击她自杀的做法。
琼瑶晚年的经历,媒体报道详尽不再赘述。
她的死,有个关键词值得社会留意,就是“尊严死”。
尊严死跟安乐死不同,也不是自杀,因为尊严死属于自然死。
当人们病入膏肓药石罔救,或饱受种种问题煎熬,生命进入最后时刻,放弃或拒绝无意义的延命治疗措施。
有相关经历的人都懂,即使是患者清醒时的选择,亲属都未必愿意遵照;更别说,当患者失去意识弥留之际,亲属中谁愿意去停止任何延命治疗?
眼看至亲在病榻上等待最后时刻,明知各种插管注射的延命治疗,只是带来更多痛苦,但“尊严死”这一词太沉重太沉重。
谁要做决定,真是太难了。
琼瑶的先生平鑫涛插鼻胃管事件,是其中例子。
据报道,尽管平鑫涛一早跟子女声明,自己病危时不要各种延命治疗,要让他清清爽爽地走。
结果,当他病危失智时,琼瑶跟平鑫涛的子女为插不插鼻胃管闹分歧。
琼瑶反对插鼻胃管,她深知没有奇迹,想让平鑫涛有尊严地走。
但是,子女不认同琼瑶的做法,他们坚持要插鼻胃管,因为认定父亲还没到病危的地步。
这事件演变成争议:难道病人(父亲)不值得活下去?最后琼瑶让步。
平衡法律和道德
这件事,也很可能成了她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琼瑶选择自杀避免走上无尊严死亡,固不可取。
但,也别只是着眼在轻生的争议,就像一句老话,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真的无需站在道德高点去苛责什么。
我们更应关注“尊严死”的议题,该好好讨论,如何在法律与道德能接受的范围里,让决定“尊严死”不再那么沉重。
不论是做选择的患者,或是做决定的家属,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