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晓玲的《洞》一书中,作者以“洞”来描绘生活上的孤独,一方面人可以随时卷缩进洞内与世隔绝,另一方面洞又是个能让人获得安全的地方。以轻盈和感性的文笔,作者表达出了她的感受。
◆书名:《洞》
◆作者:蔡晓玲
◆出版:有人出版社
洞虽不能移动,却是能让人走进,也能走出的栖息地。能有住进也能有搬离的自由,同时也像是能有温柔也能有世故的选择,这也形成一种安心而自由的存在。洞,可以是房间,也可以是一间家,可以是人一处安心的所在,也可以是置放情感和生活的所在。当读完散文集《洞》时,脑海里浮现了几个字眼:“歌词”、“房间”、“猫”、“女生”、“梦”、“生死”、“孤独”。
孤独的书写
孤独是自己硬加的。因为当读到出生在男多女少的家庭里,但是在小时候,妈妈却希望作者的性格能独立一些,不要过于依赖。这让我想起的第一个字眼便是“孤独”。而《阳台》的书写,对我而言,是微小而细致的孤独书写。作者分别举出在三个阶段居住过不同的地方的阳台。现在居住的家的阳台偶尔会出现一根抽过的烟、一片花瓣、一些叶子,而她也在阳台救过一只受伤的麻雀;童年的阳台是作者从上往下“偷窥”隔壁家姐弟的地方;离家上大学和朋友居住的地方的阳台,他们一起养了一只西施犬,后来与室友分道扬镳后,她就再也没有见过那只西施犬了。三个阶段的共同点都带出了一些试图缝补孤独的象征,像是出现的那只麻雀、偶尔会偷窥的那对姐弟和与友人共养的那只西施犬,都是对孤独施展的解药。
轻盈地置放各种情感
同时,书中也有述说作者喜欢的歌手的歌词,那些歌词犹如是代表和诠释心事的一种方式、有写说和好几个女生一起共处一间房间或宿舍的经历,那些出现在生命的女孩们、书中出现最多次的人物大概就是“来来回回”,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的猫,而恰巧的是作者也是来自于猫城古晋的女孩。再后来出现的是作者做的那些梦,还有面对师长与朋友的死亡……书中的其种一篇《水晶流年》,这篇没有太多上述的字眼,没有猫、没有歌词、没有房间等。但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是中文系毕业的文科生。有趣的是,作者一开始去了水晶店工作,老板是香港人,每天都会有不同的趣事发生。水晶店与中文系虽扯不上边,但我觉得正是这样,可能才能看到中文系以外的东西。
或许有思考过,该用猫形容这本书吗?这本书承载的文字不轻但没有用过于沉重的手法表达,犹如猫跳跃的时刻,迅速而跳跃地将心底的情感和内在的情绪表达而出。但是有的时候,犹如猫的行走的脚步,轻盈而温柔地置放那些情感和情绪。它承载的不全是温柔的诠释,有直面而世故地表达。这让我想起作者在书的扉页给我的那句话:“最初是温柔的。”最初是温柔的,温柔不会消失。我们都会是温柔而善良的人,但是也会在温柔上添加一些新的元素,例如世故而不自知,但这并不是坏事,因为我们已经可以蜕变为把沉重变为轻盈、把伤痛和过于感性的情绪看得很轻的人了。这和本能反应和感知不一样的是,这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需要时间和经历去锻炼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