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大讲堂 > 评论

云天恩

林连玉基金

文 文 文

云天恩:超越林连玉

何谓林连玉精神?如今能取得普遍共识的定义就是争取母语教育与应用之权利的抗争精神。

笔者以为,要探讨林连玉精神在当今马来西亚社会的现实意义,始终要回到林连玉的生平及其身处的时空背景去评价。

在评论林连玉其人方面,论者必须就历史论历史为前提,然而若始终局限于历史论历史的框架中,对林连玉的评价也仅能局限在考据式的论述,最终只会(有意或无意)将林连玉神格化,使得论述变得越来越教条主义。而且某些论者会因投入自身的民族优越感,进而推出一种对抗种族主义的种族主义论述,使得林连玉精神无法在当代社会“道成肉身”、无法与当代人有精神上的共鸣,若是如此,我们就无法将历史论述提升为一种思想,让历史启发未来。

林连玉的局限

林连玉是一名失根的文化泛民族主义者,“海外孤雏孤苦甚,欲凭只掌挽狂流。”此一七言绝句基本可以看出林连玉的精神底色,20世纪东亚的政治巨变切断了林连玉落叶归根的可能,而当林连玉选择落地生根时,却因自身的政治理念而成了新国家的敌人。在历史学者刘仲敬看来,失根的知识分子之所以会成为文化泛民族主义者,是因为他们失去了真实而边界明确的政治共同体,就会迷恋浮泛而无法定义的文化共同体,比如林连玉所关心的大马华人就是由多种方言群匆匆建立起来的民族。


林连玉将华人接受华文教育权利视为母语教育的权利,然而对于当时华人而言,真正的母语应当是乡音,林连玉终其一生都无法说出字正腔圆的华语,因为闽南话才是他的母语,由此可见林连玉有其自身的思维局限。

林连玉虽然追求族群间的平等,但他及其追随者都一致认为中华文化是优秀的,这也为21世纪大马华社的大中华主义现象埋下伏笔,今天华社卖弄的民族悲情叙事和大中华主义其实都是一种对抗种族主义的种族主义论述,这大概也是林连玉始料未及的结果,华教先贤虽守住了本土华教系统,却意外造就了另一种民族主义者的温床。

在林连玉所身处的时代,国家草创,在国族建构的过程,尤其在种族霸权的时代背景下,种族问题始终挥之不去,族群关系紧张,时至今日依然如此。若说20世纪的身分政治以民族为主题,那么21世纪则是以宗教为主题,悬而未决的问题仍是“公民能否相异而平等”的族群平权问题,只不过在21世纪,族群之间语言差异已经不再是问题,因为马来语已经被广泛使用,在过去,林连玉不谙马来语和英语,无法与执政者有效沟通,这大大减弱了他的抗争力度,然而这在今天已经不是问题。

21世纪的今天,国际学校的崛起也打破了传统华校(华小、华中、独中)对华文教育的垄断,在过去,就读华校就如一场政治运动,是一种华人捍卫母语的政治表态。但在今天的自由市场,新一代家长可以根据自身的育儿需求来选择学校,民族大义已经没有市场,今天,真正面对母语教育权益被侵蚀的族群,其实是半岛和东马的某些原住民群体,而华社基本已经脱离了上个世纪的母语教育困境。

打破伟人崇拜

若单纯谈林连玉精神之于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其实意义不大,但若重新思考林连玉在大多数华人心中的族魂地位,那就意义重大了。林连玉被赋予族魂地位其实也是华社情感投射的结果,他是华社所期待的政治性弥赛亚,一如犹太人期待耶稣是政治性的弥赛亚,会带领犹太人揭竿而起一般。有趣的是,在林连玉从被褫夺公民权直至去世为止的24年里,华人却没有一种“一人之不幸乃一族之不幸”的政治觉醒,为林连玉挺身而出,这也侧面说明了华人的民族性就如鲁迅所描述的,有种热衷于吃人血馒头的习性。

我们不可能期待一个完美的林连玉,虽然无可否认林连玉的影响与贡献,但华社对林连玉的信仰限制了华人去反思林连玉的为人局限,并认识到林连玉身处的时空背景与今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林连玉精神之于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大概是母语工作者可以从林连玉的悲剧性结局去汲取教训并寻求对他的超越。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云天恩

林连玉基金

相关文章

杨启贤:万事都赖上教育?

云天恩:宗教组织与社区治理

林连玉基金华教节 凝聚民心扬族魂

侯渊富:处理教师调动 先充分考虑学生利益

侯渊富呼吁华教同道 传承族魂精神谱新章

林连玉基金30日大会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