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牌的定制,不止是设计,而是攸关商机走向,绝大多数华商因此非常讲究。字体的定案、书法的安排、材料的选择、颜色的组合、面积的大小,处处皆是一门大学问。
顾虑风水需求,招牌的安置,一丝不苟,不能马虎:方位一定摆正,时间必然是良辰吉时。而且,招牌的内容,需要按照东主的八字和商店的业务,按部就班推算一番,这才敲定最好的方案。
信与不信,那当然纯是个人取向。不过,一般商人认为,招牌是衔接命理和门市之间的桥梁,必须遵照五行相克的哲理调适,以防不测之风云。否则,不仅坏了店铺,最终招惹凶祸。
有的企业发达了,老店旧有的招牌,始终置放原地。纵然营业扩充,搬迁他地;招牌往往也会完善处置。恭敬之心和谨慎之行,说明华社的传统十分重视招牌,甚至视为文化禁忌的一部分。
移除招牌,亦然如此,绝对是华资生意的一桩大事。所有的华商,都不会立马拆除,而是择日行动。拆除之前,还需祭祀追远,敬告祖先,祈愿上天眷顾,庇佑出入,赐福公司。
不通情理
认识这点,地方议会执法处置招牌的规格,理当顾及商家的信仰,尊重他们崇信的环节;不要鲁莽草率,使出大动作说拆就拆;造成多重误会,乃至酿成一发不可收拾的争执。
话虽如此,不幸的是,祈望和事实,往往南辕北辙。因为1976年的《地方政府法令》下颁布的广告条例,不少大字书写的中文招牌排队遭殃。从法律层面,尽管确得遵令办公,唯流程的粗糙,往往招致不满和民怨。
毕竟,法律不外乎人情。不论法理如何界定,如果处理有所不当,说明这一套标准作业流程务得改善。可惜,这些年月公仆族群比率严重失衡,内部少了不同的声音,导致了过度执法的行差失错。
犹为不解,听闻芥蒂肇起,那些受委的地方议员以及民选的国州议员,始终噤若寒蝉,根本不当一回事。结果,《中国报》报道,已经经营70年的“陆记云吞面”招牌,不得不从三合港苏丹街小贩中心下架。
“陆记云吞面”的经历,只是孤立个案,还是纷沓而至的预警?再一次看到先辈南来拓荒的历史被流失,部长朝夕在念,益用忧劳的,只是四间价值一百万的智能公厕;有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