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导:潘有文
图片:受访者提供/林连玉基金
文化建筑的保存与活化,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投资。透过文化导览能将建筑的物质价值转化为精神价值,让它成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基石。
对于文化建筑在文化导览中的角色,UCSI大学建筑与环境建筑系助理教授兼文化建筑工作者张集强认为,透过对建筑空间的解读,不仅能传递历史文化故事,更能激发参观者的情感共鸣,凝聚社区意识,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同时是林连玉基金文化资产保存委员会委员的张集强对建筑的理解不仅限于功能,更强调其文化与精神意涵。
他指出,建筑不仅是容纳人和物的空间盒子,更承载了历史、艺术与文化的精神功能。
“它除了最基本的功能之外,有精神的一些相对追求,比如说要怎样去向参观的人传达背后历史文化故事。我们就要让人去理解这个设计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方面含义,所以文化导览就很重要。”
建筑物除了提供居住或使用的功能,还以其独特的装饰、结构和氛围,将文化与历史,以更直观、更深刻的方式传递给人们。
张集强强调,例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彩绘、斗拱与雕饰,或教堂中的神圣空间感,这些设计细节不仅是装饰,更是建筑精神的展现。
文化导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参观者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并从中感受到文化的共鸣时,建筑便不再仅是冷冰冰的硬件体,而成为一种艺术,与音乐、绘画等形式无异。
张集强举例说:“有时候听一首歌或是欣赏一首诗,不需要太过直白, 可是那个感受力是人跟人之间的那种共鸣,或者是叫做文化共鸣。在同样的文化圈里面的人自然而然的可以触动到。 跟自己文化感受相似的话,不需要怎么讲,不需要去解释都可以感受得到,这种是共鸣 。
他进一步解释,建筑的文化共鸣能超越语言与文字。例如走进庙宇或教堂时,参观者不需要人解释,也能感受到空间的神圣氛围。这种氛围来自建筑设计的元素融合,例如空间尺度、光线运用及建材选择。
几代人集体记忆
传递事实起共鸣
“可能我们也不熟悉西方的文化,可是去欧洲旅行的时候,你一踏进去那些大教堂,感受到的是非常宏伟,然后也对以前的人为了宗教的目的创造出这种非常巨大尺度,感到非常的敬佩,甚至是感动。”
这种感受力,是文化导览的核心。导览不仅要传递事实,更要让人们在感知层面产生共鸣。
“建筑其实是艺术,与其他类的艺术,比如音乐、舞蹈、绘画等等,其实是有同质性的功能,看的人有感觉,就是有感觉。”
谈及建筑的保存与活化,张集强认为,具有历史感的建筑是几代人的记忆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百年历史的建筑连结着祖辈与后代,是社区集体记忆的重要证明。“有历史的、有一定时代感或是有一定的时间长度的建筑物,认识到这个建筑物的人必然比较多。例如在一个地方100年,我的曾祖父、爷爷父亲跟我,甚至我的孩子,都跟这个建筑物曾经有接触过,虽然只是一个硬体、建筑物,可是它同时也是我们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频被翻新或更替
家乡认同感变模糊
相较之下,如果建筑经常翻新或更替,那么几代人对家乡的认同感将变得模糊。“如果这个建筑物只是存在了一个15年在我的曾祖父的时代,然后又改头换面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在到我父亲的时候又换成另外一个样子,那么我们几代人虽然有血缘关系,可是我们对这个家乡的观念是没有连续性的、是模糊的。”
他指出,建筑文化保存的目标并非由于相关建筑好看与否, 只要把它保留下去,在居住的环境或城市里可找到几代人,甚至是跨族群的人共同认识这个城市的精神和证明。
即是说,该座建筑物的功能就超越了纯粹作为盒子的容器,而它的精神意义就超越它的功能。
张集强强调,保存古迹的目的不仅在于维护建筑的美观或功能,更在于巩固地方文化的延续性。由于这些建筑是城市精神的象征,是跨族群与世代共享的集体记忆。因此它们的保存,让人们对居住地的认同更加稳固,进而增强社区感。
重新定义“发展”
提升生活水平
面对城市发展与文化保存的冲突,张集强提出对“发展”的重新定义,发展不应只是新建设取代旧建筑,而应注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并强化社区文化。
“如果我们认为发展就是一直不断出现新元素取代旧元素,那这个地区的文化 一直不断的洗牌,重新找到新的定位,那个文化或是社区感觉不会很强烈,因为共同认识的元素一直不断被更替。
就他而言,发展不能单纯只是以硬体的更新或是经济发展作为定义,而是城市里的人的文化、生活水平有否获得提升。
城市发展越发成熟
更需纳入文化社区
他指出,大马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以经济与硬件建设为核心。然而,随着城市发展趋于成熟,更需将文化与社区凝聚力纳入发展指标。而好的城市发展不仅取决于设施的更新,更在于居民的生活感受与文化归属。
“ 所谓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就是比如说这个地方的文化感很强烈,自然而然会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对社区才会有凝聚力,社区的生活也比较稳定跟和谐。
他称可能由于大马是发展中国家,一直不断在城市里期待看到硬体建设方面的发展。这是由于发展中国家需要由建设业、建筑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因为建筑业的下游工业很多,需要这个东西来带动。当很多国家到了一个阶段,人口或者都市发展到了饱和点时,就会开始非常注重文化。其实是很悲哀的,只有在风衣足食之后才会想到文化这件事。”
会跟随时间改变
文化是一种动态
文化导览在保存与活化建筑文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张集强表示,文化导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体验,因参观者透过导览能够更直观的理解建筑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意涵,进而与这些故事产生情感共鸣。
他指出,当人们提及文化建筑就会觉得它应该是古迹,或是够老旧的东西才称为文化。然而并非如此,文化其实是动态,因它会随着时间不断的改变, 文化并非指城市出现许多文化感很强的老旧事物。
简而言之,文化就是一群人的共同的行为,为群体而非个人的价值观。
老人家咖啡文化
起床 晨运 吹水 阅报
“举个例子。我们说咖啡店文化,在本地很多老人家早上起床运动了之后会去咖啡店那边吹吹水看报纸,这也是一个文化。这个会成为文化的原因是因为几乎全马每一个市镇你都看到这个事情出现,所以它是一个群体、多量的,它数量是够多的,形成了一种现象,所以这个叫做一种文化。”
他呼吁在城市发展规划中,从初期便将文化保存与活化纳入考量。文化导览不仅能让人看见建筑的价值,还能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保存的行动中,让这些历史与精神意义得以流传至未来。
换言之,文化建筑,不只是凝固的历史,而是连结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马来西亚这片多元文化的土地上,每一座建筑都诉说着独特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正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