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第37届)林连玉精神奖
得奖人:资深教育工作者及作家陈应桐(笔名:田思)
在独中服务期间,陈应桐经常对学生说:“人生只要能全力做好一件事就很不错了。”但他想不到自己却在一生中完成了三大壮举。
“做得好不好得由别人评说,但我确实是全力以赴,问心无愧。”
陈应桐接受《中国报》访问时说,这三件事是教书、文学创作和搞华乐,而这三件事都是其兴趣,属于丰富人生价值的文化志业,而且互相关联。

“当我投入独中教育工作时,就把文学创作和华乐活动带进去,推己及人,最后融成一体,成为我回馈社会的方式。这一切可说是受到林连玉等华教先贤的精神感召所致。”
陈应桐于1969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随即在乡区的砂拉越古晋的石角民立中学当了3年教师,最后一年则担任校长。
由于当时农村动乱,学校被迫关闭,陈应桐曾有一段时间失去工作,所幸恩师许兴梅校长介绍他到古晋中华第一中学教华文。
陈应桐说,那时节数繁多,每班人数过挤,教师待遇微薄,他却甘之若饴,尽力把书教好,并于1976年在校内创立华文学会,鼓励学术阅读与写作。
此外,他也于1977年组织一中华乐团,后来再与资深校友成立东方民乐团,每周都需要几个下午时间从事这些活动。

陈应桐说,他所执教的一中素有砂拉越华文最高学府之称,不少学生成绩优异,在文学写作方面人才辈出,他所带领的一中华乐团是全砂最好的学生华乐团之一,而东方民族乐团也是砂拉越最具规模的华乐团。
“我在这两个团体所贯彻的精神是‘团结自律,精益求精’,说白了指导写作与组织华乐团,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等妹妹放学 与书结缘
陈应桐读小学时,其妹妹念下午班,因此他常窝在图书馆等妹妹放学,当时几乎翻完图书馆好看的书,并开始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陈应桐从初中时开始向报刊的少年园地投稿习作,高中时邻座同学当了图书管理员后,他便经常托对方借了一大叠的书,在应该温习功课的时间,沉醉于书的世界中。
他在大学时期,除了常呆在图书馆浏览文学书籍,也开始创作文艺作品,那时有一份香港出版而在东南亚颇受欢迎的杂志《文艺世纪》,他于1968年以“小雁”的笔名在该杂志发表散文,以“凤枝”的笔名发表小说。
陈应桐在大学毕业后回到砂州从事教育工作,随后被一批对文艺有兴趣的市区中学生找上,要他协助《国际时报》文艺副刊《热风》的编务。

“我就以‘卓亚’和‘岳民’的笔名,发表诗作和写‘读稿随笔’。《热风》是70年代一个很受欢迎的文艺副刊,我大概从1970年7、8月到1971年3月担任该刊的主编,这个副刊只出了33期。”
陈应桐迄今总共出版了25部个人著作,文类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与学术文章等。
教育之道须与时并进
陈应桐的一生,确是在“做好一件事情”,无怨无悔。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他说,比起林连玉等先贤所遭受的不公待遇,也是微不足道的。


他称在教导年轻一代的过程中,常感觉自己是在和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拔河,这种无形力量事来自过多的补习、沉迷手机和电玩、追求时髦玉耽于逸乐等。另外,填鸭式教育与过多的考试,也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常对学生说:“老师用课外活动把你拉出来喘口气,做回自己;即使分数很高的同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快乐、合群而对社会有用的人。”
陈应桐指出,林连玉先生是位教育家,更是一位民族文化和尊严的维护者,“林连玉精神”是永恒的,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必须与时并进,不断检讨。
“对于民族大业的文化建设,更应该集思广益,拟订出适合此时此地且具有人文精神与普世价值的改革措施。我想这是对林连玉精神最好的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