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日益数位化和绿色化的背景下,马来西亚面临着如何平衡本地产业升级与国际科技竞争的重大抉择。尽管近年来对全球科技巨头的垄断指控愈发激烈,但对于像马来西亚这样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将政策重点放在绿色转型和技术合作上,可能比尝试参与国际反垄断行动更具有实际意义。以经济学和政策学的观点来看,优化资源配置和政策效能应成为首要考量。
首先,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气候变迁的风险已迫使各国重新评估经济发展模式。马来西亚作为热带国家,受气候变迁影响尤为明显。频繁的洪水、干旱以及海平面上升,不仅威胁到农业和基础设施,也对社会稳定与民生构成挑战。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成长的同时,可以透过技术引进和政策引导尽早转向绿色发展路径。因此,马来西亚应优先发展再生能源、智慧农业和低碳基础建设,而非将有限的政策资源投入复杂且长期的反垄断行动。
其次,产业经济学强调技术扩散的重要性。尽管科技巨头被批评为“全球经济的垄断力量”,但其技术平台和全球资源网络为马来西亚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快速融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平台经济模式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本地企业能够利用跨国平台销售产品、优化供应链并接触全球消费者。这种经济外溢效应为本地企业带来了正向激励,是促进经济成长的重要管道。
此外,根据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的长期竞争力来自于本土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定位。马来西亚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在资本取得、技术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上仍处于劣势。与其透过参与反垄断行动试图削弱科技巨头,不如透过政策工具扶持本地企业的成长,例如提供税收优惠、推动产学研结合和开放国际技术合作平台。透过与科技巨头建立合作关系,马来西亚可以利用其资源优势推动本地企业技术能力的快速提升。
大马应聚焦技术合作
另一方面,制度经济学指出,有效的监管是推动公平竞争的关键,而非直接分割市场主导者。科技巨头的某些行为,例如资料隐私侵犯和演算法偏见,确实需要规范。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不一定是对企业进行结构性拆分,而是透过设立明确的规则架构和透明的监管机制,确保科技企业在公平、合法的前提下运作。例如,欧盟的《数位市场法》和《数位服务法》为此提供了有益的借镜。
虽然如此,过度强调反垄断行动可能分散马来西亚对更紧迫发展的关注。教育与技能提升、基础建设现代化、中小企业支援等领域,才是马来西亚经济实现长远永续成长的核心驱动力。无论是绿色技术的引进,或是数位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政策和资金的重点投入,而不是耗费资源在高度复杂的国际反垄断事务上。
科技合作在全球化理论中也被视为促进双赢的重要手段。透过与科技巨头合作,马来西亚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转移,还能在本地建立研发中心,培养技术型人才。例如,与科技巨头合作开发云端服务、人工智慧应用以及智慧城市项目,可以帮助马来西亚在全球新兴技术领域占据有利位置。
马来西亚的政策重点应聚焦于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和加强技术合作,而非试图效仿欧美在科技巨头垄断问题上的对抗策略。这不仅能帮助国家更好地应对气候危机,也能为本地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透过优化政策资源配置和制定科学的长远规划,马来西亚能够在全球竞争中走出一条独特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