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第37届)林连玉精神奖
得奖人:舞蹈家黄结游
因小学二年级被老师推荐参加校庆表演《不听话的小白兔》,黄结游毅然爱上舞蹈,在缺乏系统化教学的坚持下成为大马第一批全职舞蹈老师,在世界各地推广华族舞40年,并成为第一位获得林连玉精神奖的舞蹈家。
黄结游在中学时期参加生活营时,曾在学长指导下学习舞蹈,并在学长离开后接替位置,对舞蹈产生热爱。
他接受《中国报》访问时说,中学毕业后加入雪兰莪福建会馆青年团,最初仅将舞蹈视为业余爱好,随着日益成长,他决定将爱好发展成职业。
(拍攝:潘嘉威)
“当时南洋艺术学院开办了第一届舞蹈专业班,老师来自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我成为大马第一代专业舞蹈老师。在此之前,所有舞蹈老师都是业余的。”
回忆全职生涯的开端,他坦言,没有固定收入是最大挑战。

“我之前在新加坡工作,月薪达3000至4000新元,每年还有3个月花红;回到大马后,每月仅赚250令吉。”
他因参加舞蹈比赛让他逐渐被更多人认识,并在5年后成功举办首场个人舞展。
他透露,票房压力让他不打算走进剧场,因此选择下乡演出,将舞蹈带入民众生活。
黄结游正为双溪比力华联华小70周年庆典排练舞蹈表演;他指出,透过校园演出不仅能推广华族舞蹈,还能挖掘有潜力的人才。
“我在学校发掘了几位学生,其中3位已获得舞蹈硕士学位;一位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另一位曾赴韩国与英国深造,还有一位在伦敦取得舞蹈硕士后回国创办了2间芭蕾舞学院。”
询及如何在舞蹈领域坚持40年时,黄结游说,必须保持高度自律,还需广泛阅读,关注世界的舞蹈趋势,一旦失去上进心,很快就会被文艺界遗忘。

探索不同文化
创舞蹈新方向
黄结游忆速,来自中国的老师曾点醒他,不能一昧地模仿中国舞,而是探索并融合不同文化元素,为大马舞蹈艺术开创新方向。
他指出,老师曾告诉他,因生活环境与文化不同,大马舞者无法完全再现中国舞的精髓,倘若要平起平坐,则需要发展本土华族舞蹈。
“我在大学教课时,学生都要学马来舞、印度舞,华族舞和沙巴砂拉越舞蹈,因此学生的肢体表现更具多样性与包容性。”

询及华族舞与中国舞的不同之处时,黄结游以舞蹈作品《南方美眉爱跳舞》举例;舞者上半身举起扇子,保持中华文化元素,而下半身动作灵感来自马来传统舞蹈扎宾。
他认为,好的舞者能驾驭不同舞种,舞蹈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应该以种族为界限来划分学生的舞蹈风格。
“这与种族无关,而是身体能否驾驭舞蹈动作。我有很多学生跳华族舞,马来舞或印度舞,都是一级棒。”
他强调,倘若站在种族角度看待世界,狭隘的思维将会错失舞蹈所展现的多元魅力。

东方美学融入亚洲当代舞蹈
谈及最近流行的舞蹈趋势,黄结游指出,西方文化已经走向巅峰,如今正转向亚洲,并将东方美学融入当代舞蹈。
他说,西方与东方舞蹈趋势在于,西方舞蹈已到达顶点,而亚洲舞蹈擅长将传统元素融入在当代舞蹈。
“我上周日观看了印尼巴布亚省的舞蹈,棒极了,没有踢脚动作,没有收缩和释放,没有芭蕾舞动作,音乐好,舞者好,全部就是传统元素。”
黄结游也感谢林连玉精神奖的评审对他的肯定。
他说,该奖项对文艺界,尤其是舞蹈领域的业者来说,是个极高的荣誉。
他也勉励学生们要回归初心,在坚持对舞蹈的热爱之余,还要精益求精。
“在外人看来,跳舞是一件好玩的事,实际上非常辛苦。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敬业乐业,坚持一路走下去。走了5年、10年后,你才会看到成绩。
“虽然成绩来得不快,但只要持续努力学习并积累经验,最终你会找到自己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