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达尼政府执政满2年任期中,马华全力支持的《红砖:拉曼人的故事》电影,也在各大戏院中上映,讲述拉曼理工大学(前身为拉曼学院)的创校史。
号称是首部校史题材电影的《红砖》,搜罗了许多创校资料,包括当年创办拉曼的新闻剪报;此外,制作方更找了入读该校的第一批毕业生,在剧中以穿插访问方式,让观众透过大荧幕感受到当年各族子民(涵盖大多华裔同胞)求学的不容易。
在种族固打制的年代,拉曼是马华为华社谋求出路下的历史产物,却成功延续至今,并屡屡创造辉煌成绩,成为国内学费最低廉之一,但具高素质的高等学府。其毕业生态度佳、能力好,深受各界雇主喜爱。





不过,在私立学府、国际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四处林立,且整体华社的经济环境改善,较有能力送孩子到国外求学的现今,尽管拉曼的教学素质仍然保持高水准、学费仍然低廉(虽然政权几度易手,但政府至今仍以一令吉对一令吉方式津贴拉曼),但其吸引力已不如以往般诱人。
和拉曼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马华,在《红砖》中到处都遍布该党在创校事务上的足迹,若是片名改成《红砖:马华创校的故事》也不为过,但既然是以“拉曼人”作为片名,那么项庄舞剑的目标,当然是逾46万的拉曼毕业生了。
作为团结政府中“怨妇”角色的马华,看似有意借该电影“试水温”,间接测试目前华社对于拉曼,或确切来说是该党的支持度。
对华社温情喊话
众所周知,对这部电影有所共鸣的,大多只是拉曼人,因此制作方不追求电影票房,但各州各地有多少人进入戏院捧场,马华即可从票房成绩中,读出些许信息,供该党参考之用。
没入戏院者不提也罢,但支持该电影者,除了目前各区部马华动员、包场到戏院看戏之外,其他观众(包括拉曼生或非拉曼生),也可透过电影剧情中,了解当年华社子弟求学的困境,以及马华领导人解决问题的智慧及贡献。
当然,马华目前在政治领域处于颓势,可不是支持拍一部、十部、甚至是一百部电影,就能轻易扭转的局面。
但是马华借由电影对华社温情喊话,希望大家勿忘该党在大马华社教育领域的努力及付出,却是铁铮铮的事实。
《红砖》的最终票房,可能不会反映马华来届选举的得票,但终归是记录了对于大马华社来说,追求高等教育之路的最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