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文章经常卡关,有种中年莫名的琐碎和疲惫,觉得难以舍弃的地方太多,捡拾了一堆枝节却无力精巧打磨;明明配好色的线头,最后关头一片纷乱,总也理不出一开始的头绪,纠缠多时恨不得一刀剪断,从头再来。而现实的截稿死线往往紧迫盯人,一再暗示这已不是随时都能重启的时候。
勉力完结一篇,总觉得为了迁就篇幅大小,配色和谐选出来的珠子,不如落下的好看。织就的故事,不是刻画得不够深刻,就是起式薄弱收尾轻率,少了那么一点意思。明明知道只要深挖下去,一定会有更多有趣的线索,但心力却是难以处理。明明味蕾还能辨识的味道丰富,但胃口却已无法同步消化。我担忧这是中年婆妈的由来,知道世间万物相连,自己的所知所感未必就是真相,于是一再反反复复,唯恐说不清楚的缝缝补补,更加难以说清。
有的人想表达的
直到无意中,读到这么一段话,“有的人,想表达一种意思,他把这种意思用文字写下来,这是文学的根本。
有的人,想表达一种意思,他把这种意思用线条和色彩表达出来,这是绘画的根本。
有的人,想表达一种意思,他把这种意思用声音和节奏表达出来,这是音乐的根本。
有的人,想表达一种意思,他把这种意思用本身一些动作表达出来,这就是戏剧的根本。”
这段话出自新加坡戏剧大师郭宝昆,简洁有力。
木师说,“我们有太多的视觉设计,但就是少了艺术的内涵。某友说,“李白能够读到的书比我们少太多,但为何我们却再也写不出他的气势恢宏与高度。”
在人人都可以迅速回应无止尽发表己见的年代,我的思考似乎并没有因为这些碰撞变得深刻,而是被一团又一团面目模糊的浆糊互相抛掷堆积,黏着度高但味道全无。心急囫囵扫描过一本书,因为虚拟的平台上还有千千万万本书等着,排入每日的阅读计时中。
在我还想搞清楚自己究竟是:想表达但无法找到一种清晰的表达方式?又或者找不到自己究竟想表达哪一种意思?又或者根本找不到自己的时候。可可——我家的狗,走了过来,在我身边坐下。
它那双黑亮略显忧郁的眼睛,一动不动地侧着头看我,仿佛在问,“嘿,你还好吗?”
这,就是生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