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副刊 > 学习

印度庙

学习现场

会员专区

会员文

文 文 文

会员文:学习现场|大马印度庙 你从未踏入的众神居所

会员文:学习现场|大马印度庙 你从未踏入的众神居所
会员文:学习现场|大马印度庙 你从未踏入的众神居所
会员文:学习现场|大马印度庙 你从未踏入的众神居所
会员文:学习现场|大马印度庙 你从未踏入的众神居所
会员文:学习现场|大马印度庙 你从未踏入的众神居所

大约十多年前,带朋友参观本地后,和朋友之间对话,启发资深文史工作者陈亚才深入探索和印度教的奥秘。历经多年田野研究和人文关怀,他撰写的《瑰丽的万神庙—马来西亚印度教与文集》新书终于出版,以马来西亚华人视野带领大家发掘本地印度文化,包括宗教、经典、建筑、民俗和历史,共同欣赏多元文化之美。

作者陈亚才拥有多重身分,是元生基金会执行长、时事评论员、跨族群与跨文化交流推手,也是文化遗产维护者,推动不少维护文化遗产社区运动,近年也研究印度教与,并授课和作导览。

位于瓜拉雪兰莪武吉罗丹(Bukit Rotan)的Sri Shakti Devasthanam印度庙富有精致雕塑,令人叹为观止。

《瑰丽的万神庙—马来西亚印度教与文集》是马来西亚第一本以中文撰写国内印度教与的书籍,或许大家会好奇,为何作者会研究和印度教?

他坦言,研究这课题其实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

毕业于台大历史系的他,求学期间乃至大学毕业回国发展那几年,从未想过要系统地研究印度文化或,反而设定要研究马来西亚历史研究华人历史,也做很多古迹保存、民俗工作,但没有把印度教列入其中。

“有次我带朋友逛街,带他们去参观谐街Sri Maha Mariamman (斯里摩诃玛莉雅蔓女神),我们说里有很多神,不懂怎样区分,我想换做印度人看华人庙也差不多,很多神,但我们看不懂就觉得很复杂,代表我们不了解。”

朋友之间无意间对话,让他开始认真思考,在丰富多元国度生长,加上本身拥有比别人更多接触印度人、的经验,为何不主动探索印度文化,让更多人认识它?

对于从小生活在多元文化熔炉的陈亚才而言,是很亲近、熟悉的存在,就和华人庙宇没有太大差别。

“我从小接触印度人、,我们一起生活,对我来说,不是陌生的,但那些神像我以前只看,没有研究,后来我开始找书看,也参观,去做深入研究。

“那些神叫什么名字、有什么职能,扮演什么角色,在神学有什么角色,我去参观,有看不懂的地方就问宗教师,也问一些仪式是怎样进行的。”

为解答上述疑问,他用10年去做田野调查、参观本地、访问宗教师、翻阅印度教经典,最终推出著作,作为本身学习阶段的总结,也期许这个书能引起民众发掘印度文化、印度教和的美丽。

认识宗教经典与神明

要执行跨文化、语言、宗教、民俗研究一点也不容易,而要研究印度教,必然要认识其宗教经典和神明。

陈亚才指出,研究印度教这门学问,需不断找资料以充实内容。

《瑰丽的万神庙—马来西亚印度教与印度庙文集》是马来西亚第一本以中文撰写国内印度教与印度庙的书籍,也是陈亚才超过10年研究的成果,他希望这本著作除了作为学习阶段总结,也能起抛砖引玉效果,激起更多人了解印度教与印度庙文化。

“宗教本身已经占很大部分,而谈到印度教经典,我们要看吠陀经典。”

印度教是以吠陀经典为依据的宗教,起初共有33个神明,但后来时代演变,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指印度教共有3亿3000万个神明。

“逻辑上,印度教经过发展,从吠陀时代开始,然后第2阶段是婆罗门教,近代2世纪定型为印度教,名称不同,但属于一脉相承。

“宗教发展到一个阶段会僵化,过后要重新改革,最早期吠陀时代崇拜自然神,例如风神、雨神、雷神等,到婆罗门教时代时,自然神位置下降,由人升格为神的神祗地位上升。”

他说,印度教经过改革和收编,开始纳入民间信仰的地方神明,形成如今印度教诸神系统。

——3亿3000万个神明之说

印度教确有如此数目庞大神明吗?其实这只是通俗说法,泛指神明众多。

陈亚才提到,斯里摩诃玛莉雅蔓女神,原本是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州(Tamil Nadu)的神明,属于地方神明,后来印度教历经改革和收编,与正统吠陀的印度教挂钩,甚至成为一些庙宇供奉的主神。

同时,也有说法指,印度教里的女神是雪山女神(Parvati)化身,所以神明数量相当多。

印度教与人类连接相近

在印度教中,神与人很贴近,且结构和运作时间,也与人息息相关。

陈亚才说,古印度时期,印度教神明没有具体形象,传教方面也会有难度,而印度教富有神话故事,且神可下凡化为人的形象,因此后来神明的形象与印度人相似。

他也指出,印度同胞通常以神的名字为孩子命名,例如Arumugam是大神穆鲁甘(Murugan)其中一个化身的名字。

陈亚才(前排左8)曾为民众导览,带领民众参观印度庙,了解关于印度教与印度庙精彩一面。

印度膜拜时间和人类日常生活作息雷同。“早上打开窗户和大门,沐浴、献花、倒牛奶,吃完早餐去工作,中午到下午5点休息,拉上窗帘,下午6点重开大门至晚上9点,然后庙门关闭,隔天早上才开,日复一日。”

印度教信徒视神庙为神明的居所,神庙需有围墙,作为神庙与外界区分。

陈亚才说,神庙最初功能是信仰寄托之处,也是社交场所。

信徒与社区内其他信徒在神庙碰面交流,加强人际关系,同时也会发现社会贤达担任神庙负责人,凸显后者社会地位。

“神庙是很有意思的地方,进入神庙,踏入心灵安定的地方,拜神后有时间,你可以坐在一个角落休息,有的人会翻阅经书、或冥想或聊天或静坐。”

他提及,早期具有教育功能,且印度教有很多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透过故事传达教育讯息,节庆有特定故事说明正义和邪恶差别。

“如果一般人不了解庙内雕塑的含义,就不懂故事背后意义。”

保持印度本土文化的庙

在研究和接触期间,陈亚才曾被问及,马来西亚是否融入本土文化,但答案是:几乎没有。

这是因为本地邀请印度来的宗教师规划神庙设计,并由印度工匠亲手制作神像,所有庙里无论神像或壁画等任何细节,都按照印度传统文化来制作。

就好比位于吉隆坡敦李孝式路,俗称“谐街”的阿曼女神女神庙中有一幅壁画,画着湿婆神(Shiva)一家四口,其中湿婆神手里拿着芒果。

印度神祗形象与人接近,图为黑风洞湿婆神一家四口及坐骑一景。左起为象头神、湿婆神、雪山女神和穆鲁甘。

这壁画述说有关湿婆神获得一颗芒果,但芒果不足以分给两个儿子的故事;故事中,湿婆神给儿子们出了道题,谁先绕世界三圈,就能获得芒果,最终象头神(Ganesha)以父母是世界说法,绕着父母转了3圈,智取哥哥穆鲁甘,最终获得芒果。

陈亚才说,这篇神话故事中的水果之所以是芒果,和印度地理位置有关,毕竟印度是盛产芒果国家,且基于印度工匠亲自完成壁画,壁画中水果并不会转换为马来西亚本地水果,如榴梿、山竹等。

他补充,神话故事具有教育价值和启示,以上故事衬托湿婆神明的崇高,就像宇宙那样浩大,而父母就像宇宙,尊重值得效仿的做法。

虚心请教 获益良多

在遇到不明白或好奇的事物,不耻下问,开口问是最方便方法。

陈亚才在田野访问期间,碰到不清楚的事物,除了看书、找资料,会开口询问,向宗教师或在庙里膜拜信徒口中学习,确保获得准确资讯。

陈亚才说,古印度时期,印度教神明没有具体形象,传教方面也会有难度,而印度教富有神话故事,且神可下凡化为人的形象,因此后来神明的形象与印度人相似。

“宗教、庙里很多类似神话故事,如果不懂背景,就不懂含义,所以拜访庙需要导览。”

“以往我都问人,可能庙中管理的人不一定知道,在庙里拜拜的人知道;我也会找宗教师,虽然语言上可能讲不清楚,那我可以看书。”

他说,庙里不乏知识分子或熟悉宗教事务的智者,有需要时他也会向对方虚心请教,增广见闻。

书籍篇幅有限,未能收录所有资讯,但陈亚才期许,透过出版这本以中文书写的马来西亚印度教与文集,能助促进多元文化、族群和宗教社会的理解,并促进团结,推动相互欣赏与友好交流。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印度庙

学习现场

会员专区

会员文

相关文章

地勤粗鲁丢行李箱 廉航公司急道歉

美考虑放弃北约指挥权 欧洲计划替代华府地位

世界杯入选赛|2比0成英格兰新帅首秀固定比分 图赫尔不满意

吴文忻乳癌恶化变第四期 肿瘤大到吓到自己

男子持铁锤抢劫周大福 警方:嫌疑人已抓获

泰史上最严重生态浩劫 渔民倾倒5吨死鱼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