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从认识到关系崩坏,也不过几年间的事。我们之间重叠着几层关系,但我始终以朋友身分相待。即使对他的行为和认知有一些不认同,但无可否认,他身上有种韧性是我缺乏的:他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特别执着,会极力争取,并可以因此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的痛苦。

一个人身上若有我所缺乏的品质,我对他便会有一种敬意,因我不如你。我的个性是他的另一种极端:入行以来都是跟随着别人的步伐,执行别人的意志,接受分配给我东西。不表达、不争取,直到别人终于想起你。
敢于争取
这种佛系心态为我过滤了很多人事纷扰,至少不会因为野心太大遭致忌惮,但也浪掷了一些光阴,错过很多机会。一个人起点高,越早投身于自己的人生志业,就越能给未来攒积实力。李斯在很年轻时即悟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史记˙李斯列传》)他知道,一个人的尊卑贵贱取决于他的社会位阶,于是目标明确地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终也如愿地位极人臣,成为秦国的宰相。只要你“敢要,机会就会落在你身上。可以说,“敢要”本身便是一种竞争力,能让一些人获得更好的资源,推动自身的成长与迭代。
葛亮的小说《燕食记》,有这样一段描述:“五举无语,看看凤行,想这么瘦小的一个人,内里仿佛有很大的气力。想的事情,说的话,都是她的。倒是自己一个大男人,长了二十多岁,好像处处都在跟着时世走,跟着别人走。听阿爷的,听师父的,听这世界的。
陈五举是小说主角,是一名出身穷困的蜑家孩子,被送到茶楼打杂,因为听话的个性及过人的天分,让他获得荣师傅的赏识,把他的手艺独门传授予他,成为同钦楼被寄予厚望的继承人。然而,遇见了戴凤行,陈五举从她身上看到了一种自己没有的特质——一种“自己的命运自己决定”的气势,深深地被吸引,并因此背叛师门,放弃师傅的栽培,投身学做上海本帮菜。
每当看到这位朋友用尽力气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就会想起戴凤行,那种 “内里有很大的气力”的女子。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且敢要,坚定地执行自己的意志。我想像这样的一个人向我迎面走来,猎猎有风,我甚至不敢望其项背。
葛亮《瓦猫》《江南篇:书匠》也用了“内里有把力气”形容一个小孩:
我攥起笔,一笔一画,使劲写下我的名字。
又粗又黑,我自己得意得很。
父亲看了,哈哈大笑,有些嫌弃地说,这笔字写得,真是张飞拿起了绣花针啊。
老董也笑,大度地说,骨架是有的,这孩子内里有把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