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未踏入2025年,平日光顾的数家食店已向顾客预告,1月1日起食物调整价格,每份起价50仙至1令吉。
商家一说起价,免不了会被人埋怨甚至恶言咒骂,但业者有苦自知。营运成本一再增加,不只要定时出粮给员工,还要加薪留人,当老板扛着压力山大,反而自己的收入一个月又一个月减少。
只有两个选择
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起价或是放弃。与其做生做死赚不到钱,不如当工字不出头但收入稳定的打工仔。





这不仅是小商家的困境,而是整体经济的缩影——风高浪急,小船不稳。街坊食店不过是冰山一角,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也在同样的泥沼中挣扎。
当人们感叹百货上涨,指责商家“吃人不吐骨”,但换个角度,商家起价难道真的是因为贪得无厌?
小市民的柴米油盐在涨,小商家的水电租金也在涨。汽油也在新的一年要涨,最低薪金制调高、外劳人头税要来了,还要花一笔钱应对今年落实的电子发票系统。
进口商和厂商供应链上游的涨价,下游的商家不得不跟着调整价格,最终造成消费力疲弱下降,商家生意难做,裁员甚至倒闭,形成“多米诺”效应:大家一起倒下。
小商家靠薄利多销或提供人情服务来吸引顾客,但在经济疲弱的时期,消费者往往只看价格,谁便宜就选谁。
今年更加难过
对于小商家而言,这是一场不公平的竞争。大企业和大型连锁店以本伤人,可以吸收部分成本压力,小商家并没有这样的优势。
年年难过年年过,今年看来更加难过,难道没有解决方案吗?专家们说,问AI(人工智能)吧!
我开设帐号向AI询问,如何帮助大马的小商家应对新一年的挑战,以下是AI的回答:需要多方合作和创新思维。
一、政府需要更积极干预,如考虑进一步减轻小商家的税务负担,或者提供更多的营运补贴或低息贷款,不仅能帮助商家稳住阵脚,还可以刺激就业,最终惠及整体经济。
二、商家需要学会转型与创新,引进高效技术来降低成本,与其他小商家合作共用资源,例如共同采购材料来压低价格,也可以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如善用社媒提高销量,或推出会员制,让顾客享受优惠的同时,商家也能获得稳定的收入。
三、消费者应该更具同理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支持本地小商家,与其选择大型连锁店或国际品牌,不如多考虑光顾街坊的小食店和杂货店等。小商家的存在不仅提供便利,也为社区注入温暖和活力。
以上的AI答覆,看起来有纹有路有情理,虽然现实中有太多事说易行难,但抱怨政府和等待援助并解决不了问题。在这个时代,求人不如求己,求神不如问AI,总好过坐以待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