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副刊 > 学习

印度庙

学习现场

会员专区

会员文

文 文 文

会员文:学习现场|万神居所是学习圣地 见识大马多元文化

会员文:学习现场|万神居所是学习圣地 见识大马多元文化
会员文:学习现场|万神居所是学习圣地 见识大马多元文化
会员文:学习现场|万神居所是学习圣地 见识大马多元文化
会员文:学习现场|万神居所是学习圣地 见识大马多元文化
会员文:学习现场|万神居所是学习圣地 见识大马多元文化

 马来谚语“Tak Kenal Maka Tak Cinta”,意即不了解、认识,也就难以产生热爱,换作跨文化了解也一样,若不认识某种文化,就无法理解,甚至产生兴趣,进而珍惜、爱护它。
 在马来西亚这个多元文化、种族与宗教国家,多元是特色,更是瑰宝;资深文史工作者陈亚才因从小生长在各族文化融合社区,造就他对自身文化以外的认识,促使他出版《瑰丽的万神庙——马来西亚印度教与文集》(简称《瑰》)。

根据大马统计局截至去年7月数据,马来西亚印裔人口占全国人口(3410万人)6.5%,其中约85%印裔是淡米尔族人。

陈亚才在《瑰丽的万神庙》著作中提到,寺庙、宗教导师及宗教经典是印度教三大支柱,印度教宗教导师曾说:“别住在一个没有寺庙的城镇”,这句话彰显庙宇对印度社群地位。

黑风洞外的穆鲁甘塑像高达42.7米,是全球最高穆鲁甘塑像。

6.5%人口虽然只是少数,但有印裔族群地方就有

在淡米尔文中被称为Kovil,Ko是指神,vil指居所,Kovil即是神的居所。

据他了解,选址非常讲究,根据吠陀经典《往世书》中的Sirpa Agamas法则挑选地点、方位、地形、面积、供奉的神明等。

他说,寺庙以方正地形、平地最理想,例如长方形,而交叉路口或不规则地形如三角形、半圆形等都不适合建庙,但仍有例外,比如吉隆坡马银行大厦旁边,正处于两条街道的三角形地带。

水源是选址关键考量之一,因为水在印度教中有净化和滋养含义,若庙附近没有水源,也会设置象征性水源。

陈亚才从小生活在文化多元环境,在橡胶园和油棕园长大,这些环境印裔人口较多,临近就有印度庙,有机会参加大宝森节庆典,因此印度庙对他一点也不陌生。

陈亚才在受访时说,他过去带朋友参观,也曾带领本地和外国民众,为他们导览,从中发现一些游客,尤其来自中港台朋友到本地旅游,多数前往华人为主社区或繁华商圈,没有真正接触马来和印度社群,错过深入认识多元文化机会。

“之前听过外国朋友说,走到哪里都是华人,好像和他们国家没什么差别,除非去东海岸,马来色彩较浓厚;很少人带他们去吃印度餐、马来餐,他们看见(马来人、印度人)用手抓饭,好像很奇怪?

“我认识一些导游朋友,后来有导游学院建议开办印度教课程,对导游讲课。导游就带其他游客参观,如黑风洞,因为这样机缘,我开始认真去参观,看书、研究,遇到不懂的就去问人。”

从历史文明认识印度教

因为要准备为民众解说和印度教文化、导览参观,并向民众和导游授课,要准备讲义,陈亚才在约10年参考不少书籍。

他的参考书以英文为主,其次是中文书,当中包括中国印度学研究者兼翻译家季羡林作品。

印度庙与人体结构对比图——主神房间代表人的头部,门塔则是脚部。
门塔是南方印度庙特色,印度庙在建筑物高度有所讲究,门塔是整座庙宇最高部分,接下来是主神房间的塔尖。

陈亚才坦言,不晓得淡米尔(Tamil)文和印地语(Hindu),无法阅读原文,因而面对一些限制而感到可惜。

“就像和宗教师谈话,他们一般通晓淡米尔文,如果能突破语言障碍,会多一份亲切感,促进沟通,加上用别人熟悉语言沟通,得到较好体验。”

为收集资料,他开始收集各式相关书本,从印度历史、文明着手,再了解宗教经典,如罗摩衍那(Ramayana)。

在资讯传播迅速,科技便捷时代,可以从网络搜寻不少资料,但陈亚才认为,网络资料虽多,但容易产生混淆,需时间梳理、查证。

他提到,近期在新书分享会时,他最常被问到印度教神明的中文翻译名称。

“Krishna为何称为黑天,也有人用音译克里希那或奎师那;这是拥有黑皮肤的神明,‘天’是神的意思。”

“Saraswati女神为何叫辩才天,中文名怎样来?首先,中国古代经典有提到,且辩才天是掌管艺术、文化的神明。按照字面上的意思,代表具有辩论才华。”

至于湿婆神的妻子雪山女神(Parvati)名称,根据印度吠陀年代经典所提到,对自然如太阳、雷电、雪山、风和火等崇拜与敬畏,名称和它代表含义有关。

南北寺庙建筑风格各异

开放时间与人类日常生活作息相同,而南方结构也与人体有关。

对于南方而言,门塔代表人的脚部,供奉主神的空间则代表头部。

门塔通常采用单数层次,例如3层至7层,由下往上,面积越来越小,每层都充满雕塑,当中以神话故事,庙宇主神为主题雕塑居多。

陈亚才(绿意戴帽)率团参观黑风洞印度庙,为民众导览印度庙的设计和典故。

主神若是属于湿婆系统,会有湿婆神、雪山女神、难近母、象头神和穆鲁甘雕塑,而若是毗湿奴系统,雕塑会以毗湿奴及其10个化身、金翅鸟和哈奴曼猴神为主。

看见本地时,要如何区分建筑风格?最简单方式,可从色彩辨认。

陈亚才指出,南北方色彩有别,南方庙宇色彩艳丽,北方则倾向采用单一颜色,用色较朴素。

他提到,国内两种建筑风格都有,但近期以缤纷色彩外观为主流。

从感恩与奉献大典 了解印度教徒思维

陈亚才说,通常每12年会举行感恩与奉献大典(Maha Kumbabishegam),这与古代印度靠谷物维持生计传统有关。

在古代印度社会,靠农作物维生,12年是谷物种子生存期限,如果12年内没有遭遇天灾,就举行仪式,更换庙宇门塔顶端金属容器(Kalasam)内的谷物。

在大宝森节当天,大批信徒和民众参与其盛,黑风洞内外人山人海。

后来科技发达,人类已有办法应对天灾,每12年举办的仪式变成一种形式,如今每逢感恩与奉献大典,通常是整修寺庙、粉刷、扩建、增加神像、祈福和游神仪式的大日子。

“感恩与奉献大典这么盛大仪式,耗时、大笔资金筹备,到时会举行门塔洒圣水仪式。”

提起感恩与奉献大典,黑风洞在2018年换新装事迹,无疑给民众留下深刻印象,也引起议论。

272梯级经粉刷后,摇身成为彩虹梯,有人批评,具有作为文物遗产身分的黑风洞重新粉刷梯级,等同破坏文物,但另有人认为,黑风洞整修,迎来新装扮是好事。

陈亚才指出,黑风洞在当年碰上12年周期,需整修庙宇,当时很多人质疑庙宇管理委员会“彩虹梯”做法,而这些声浪体现文化差异。

“印度人不把庙宇当作文物,而是实用建筑,出发点是要方便信徒。

“每12年以亮丽面貌面向信徒与公众,就像大扫除,扫除厄运、迎来好运,他们文化就是如此,所以即使是百年老庙,看起来仍很新。”

陈亚才(左4起)与森州行政议员张聒翔,于2022年参加森美兰马口印度庙感恩与奉献大典,与嘉宾在进行洒圣水仪式门塔前合影。

他也说,整修庙宇是大工程,并非每座庙宇每12年都整修,但工程耗时久,一方面是金钱考量,另一方面是因为神像由人手制作。

他透露,神像多数由远自印度工匠亲手制作,原料和人力成本高,筹资金需要时间,所以一些扩建或修建工程超过10年仍未竣工。

结语:主动学习 世界更辽阔

身在多元文化交汇国度,陈亚才认为马来西亚得天独厚,让他在研究印度教与时事半功倍。

”熟悉和好奇心,是学习一门学问的好处与障碍,不同文化背景看待事物角度不同,新鲜感,感兴趣的东西更多,太熟悉就不觉得特别。“

“我不是印度教徒或印度人,所以从华人眼光去看印度教,可以发掘很多有趣事物,能写的东西很多,我不厌倦,不重复探索。”

吉隆坡十五碑Sri Kandaswamy是拥有百年历史的穆鲁甘印度庙。

他认为,感觉越来越多人开始注意,大马社会应该培养这种了解其他宗教信仰的思维。

“这本书(《瑰》)图文并茂,主要因为华人对不熟悉,纯文字无法表达清楚,可以用图作对照。

“希望大家一面看,一面了解、仪式、神像等,希望启发读者,激励他们做深入研究。”

从小与印裔邻居亲近的他,可以说上几句淡米尔语,如今他重拾兴趣,系统地学习淡米尔语,希望藉此打开更广阔世界。

“为什么要去学习?我鼓吹多学习语言、文化,多学一种语言,世界更广阔。

“不管国家再怎么发达,不可能用一种语言看尽世界,不可能以中文充分了解印度人的世界、社会,懂得他们语言如淡米尔文,世界更大。”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印度庙

学习现场

会员专区

会员文

相关文章

黄圣依将重返影视圈 撞脸张凌赫网敲碗演姐弟

母罹阿兹海默症 罗志祥吐唯一心愿

献唱《回留》缅怀方大同 梁静茹自爆连哭2天

75岁黎彼得染流感入ICU 肺花感呼吸困难

没充份准备马拉松 小心后患无穷

洗澡后昏迷 无心跳18分钟 男子21天后康复出院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