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大讲堂 > 评论

分割线

叶添鸿

文 文 文

叶添鸿:新年歌不能永远不变

那天期末教学最后一天,我问学生为什么有听新年歌的传统?

 《转角国际》(UDN Global)曾经比喻马来西亚为地表上最多新年歌的国家,我们的华裔人口仅有20%但所产出的农历新年歌量,却是在全世界新年歌产出的国家当中,排名属一。

 马来西亚是从70年代开始,唱片公司看准了贺岁歌曲的市场,买下了许多来自香港、台湾、中国等地的经典新年歌曲的版权,然后交给签约歌手演唱。

创作人想突破


 随着时代发展,更加设立了专属的贺岁专辑制作团队,专注制作本土的贺岁歌内容,进而演变成大马贺岁歌曲的势力。

 由始至终,就是因为看准了这个新年歌曲的媒体市场,透过媒体去传播农历新年听新年歌的传统,而让大家习惯了这个文化,进而发展成现在产出新年歌的一种趋势。

 在同有华人的东南亚,到底产出了多少首新年歌?参考黄明志2024年11月的IG贴文中指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地所产出的新年歌超出300首,如果拿这个数字为依据的话,2025年应该也是大概这个数字。

 产出新年歌如果是一个市场,我想在于有限的词句和新年元素中,每一个制作人都会想要突破,让新年歌有新的一个面貌,这何错之有。

 过去,我提过我不赞成粗俗的新年歌,这些歌曲充斥着粗口、色情等,负面导向的内容,我怎么想也没有办法和新年歌去做联想,我赞成2024年陈利威评论的《粗俗新年歌羞辱华社》。

 然而谐音梗这件事情,则需要同时提高社会的媒体识读能力,即便设立投诉管道也好,并没有办法让社会大众去理解被投诉的原因,让大家能够分辨谐音梗背后的意义等动作会更好。我觉得在于评论农历新年歌的同时,不是去局限一些没有伤及民风的创意发表—— 原谅我的封闭思维,我对黄大哥的《蛇出来了》还是保有保留态度。

精神可以长存

 新年歌被定义为新年歌,是历史上的依据;1948年世界第一首新年歌《贺新年》定调,张帆的版本前奏和间奏一下就是圣诞节的《Jingle Bell》,1950年的《向王小二拜年》间奏也是有圣诞节的曲调,同年《迎春花》、1956年《拜年》并没有唢呐、爆竹声等,曲调简单不复杂,早期的新年歌单纯只想要让大家体会到农历新年的到来。

 从第一首新年歌面世,1980年刘文正的《财神到》才听到爆竹声,难道那个时候的社会会批评刘文正的歌曲,扭曲了农历新年的精神?随着时代演变,歌曲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口味而转变,新年歌意境不能够一直维持着过去,而需要随着现在所需而变化。

 “那个谁谁谁的歌和不新年”那或许是个人看法不能够代表整个社会,就如我看到有人批评本地网络内容创作团队和艺人3P的《南北大道》这是符合现在社会,游子们归家心情的一首歌曲,没有大锣大鼓,但却保留满满的农历新年回家时我们的思绪,这首歌何错之有?
 我们这里不是极端思维所管制的统一思想,因此庆祝农历新年的人有很多层次,有些人认为新年的歌曲

就应该留在张帆的《贺新年》,有些人则觉得有线电视台的《大日子》才是马来西亚经典中的经典,当然有些游子不懂得如何欣赏其他大锣大鼓的新年歌,但会认为3P的《南北大道》才可以让他们体会其中,不排除有些人会觉得农历新年聚会还是要播一下《魅力四射》来取悦大家一下,都没错。

 新年歌精神可以永垂不朽,但不能永远不变。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分割线

叶添鸿

相关文章

叶添鸿:教育界的公关应对 亟需检视与革新

叶添鸿:拜托,别再任意炒作了

叶添鸿:政治宣传之微妙界线

叶添鸿:别在他的伤口上撒盐

叶添鸿:住户群组:交流的桥梁,还是性骚扰的温床?

看好文|叶添鸿:香港那一道永不褪色风景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