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个怪东西,在一般正常情形下,就像烧开水,那温度是逐步累积的。只有忍到无法再忍时才会滚起来,在这是在正常情形下,要极力控制住还有点可能性。可是,假如你见过那些突然爆发的情绪——好吓人的,就是当场发难,像碰到了炸弹。

那天,就在巴刹附近咖啡店,我也只是在旁边路过,但突如其来就看到店里碗碟齐飞,空气里整片滚烫热辣的嘶喊声,几个人扭打在一起,有个顾客全身被一碗热汤泼到衣服都湿了,滑倒在地上呱呱叫。
确实,越来越多人无法控制情绪。当一触碰到情绪的缺口时,那出心理戏剧就会汹涌澎湃地急转直下,冲昏了理智,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然而,情绪并不是表层的东西。到了爆发点其实已经迟了。情绪的波动,其实是早早潜伏在内的,肯定有一些累积很久的因素,或是凝固在心态里的某些郁结。
也因此,等到爆发点才来压制是没用的。
有位心灵大师说,要学会控制情绪,就要那个人“看到”自己的冲动,认为这样才能观照到情绪的虚实,进而产生一种与自己情绪隔离的了悟。这点道理,虽不难懂,但又有多少人能在自己情绪高涨时“看到”自己呢?这办法唯一奏效的,就是在风卷残云之后,愿意回顾自己当时无法控制的状态,确实,这也是办法,但我觉得,防患于未然才更为重要。
既然情绪的调控中枢是在心态的核心里,那么平时就该往心态那里下手了——你在乎的是什么?你的痛点是什么?你最过不了关的是什么?你最受不了的又是什么?先理解了自己,再问自己究竟愿意给这些心态障碍所左右呢?还是该由自己作主,去主宰自己的心态?
当我们能找出什么原因触发了情绪,比如骚扰、受辱、失态、委屈、不甘、欺凌、愚昧、突变等等,只要彻底去理解这些刺激的本质,同时坦诚地解开自己个性,衡量一下现实,真的值得你如此关注与在乎吗?值得自己动用情绪来作反应吗?当我们真正看到这类情绪根本无济于事,你的情绪才会开始慢慢回到理智的一边。
控制冲动
“化”是一个从心态上修持的办法。“得”是个什么价值?“失”又是个什么价值?难道活了大半辈子还看不清楚吗?处世规则,不外是在得失利害的真假虚幻间团团转,大部分的人情交集,最终亦不过如此。其实真没什么看不开的。平时有机会,就学会自己多独处一下,独处时,就静静坐着,慢慢地,并且在意地呼吸。在这种安静里感觉一下那个“自己”的真正存在。等到你呼吸均匀的时候,你就可以跟自己对话了,问问你自己你是否还执着于那些看不开的事物。不必匆忙的,慢慢问、慢慢想,找出答案,找出为什么。这是不妨想想自己一路走来,到今天究竟哪个才是你值得去关注的——这一道功课做得好的话,你就会发现自己才是你唯一值得去关注的。因为你自己就是一个整体,其它一切在外的,就只是身外。动用情绪还要看值得不值得?那些不值得去“有动于衷”的,就让它们如同呼吸时吐出的气,用一个“化”字就解决了。
多练习,没什么话是不能跟自己说的,也没什么障碍是自己不能承认的关口,当我们都把自己透彻地看清楚了,我们心里就会了然:“其实我自己也不过是那么一回事”。一个人心态能进入到这个“化”,那就波澜不惊,懂得沉稳了。
一切看得明白,情绪就沉稳许多,虽不至于百毒不侵刀枪不入,但也懂得吝啬情绪了。以前我吃饭时不慎掉下几粒饭粒,孩子难免就会唠叨几句,而我呢,初时在刹那间也会五味杂陈地有点挫折感,情绪会涌起来,心里不舒服。但现在却不会如此了,现在情境就精彩得多,假如我掉了饭粒而听到有人在旁边发出啧啧声,我就会看住对方笑一个,然后慢条斯理的说:“对啊,我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