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与家人、朋友,还是同事之间,沟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家庭治疗师Virginia Sapir所言,沟通是决定一个人与他人关系类型以及在周围世界中表现的最大因素。我们的生存方式、亲密关系的发展,以及个人生产力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沟通能力的高低。换句话说,沟通的质量直接影响了生活的质量。
沟通能力不仅仅是流利表达,还包括与人互动时的态度与方法。要想提高自己的沟通水平,首先需要了解沟通的本质。沟通可以分为两个核心维度:自信心和共情能力。这两个维度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沟通风格。

自信心和共情能力
自信心是指对自己需求和权利的关注。一个自信心强的人,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维护自己的立场,并主动影响他人采纳自己的观点。相反,自信心较弱的人往往不愿意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在争议中退缩。而共情能力则是对他人需求和感受的关注。共情能力强的人善于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并在做决定时将这些因素纳入考量。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形成了四种常见的沟通风格:主导型、顺从型、回避型和协作型。
1)主导型
首先来看主导型沟通风格。主导型的人在自信心上得分很高,但共情能力较低。他们在沟通中通常表现得强势,倾向于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人。他们善于通过争论、批评或控制来达到目的,常说:“你必须听我的”“这是唯一正确的方法”。主导型的优点是效率高、目标明确,在需要快速决策时表现出色。但缺点也很明显,他们容易忽视他人的需求,长期下来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2)顺从型
与主导型相对的是顺从型沟通风格。顺从型的人共情能力强,但自信心较弱。他们往往为了避免冲突而选择退让,更倾向于满足他人的需求,而忽视自己的感受。这类人在对话中常说:“都行,你决定吧。”“无所谓,我没意见。”虽然顺从型的人能营造和谐的氛围,但如果一味妥协,可能会让自己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甚至引发内心的不满和疲惫。
3)回避型
第三种是回避型沟通风格。回避型的人在自信心和共情能力上得分都不高。他们倾向于避免直接面对问题,能躲就躲,能拖就拖。回避型的常见表现是拒绝沟通、转移话题或用“随便”“怎么样都好”来应付。他们的优点在于能够冷静处理某些小问题,避免冲突升级。但如果面对重要议题也选择回避,问题可能会被拖延甚至恶化。
4)协作型
最后一种,也是最理想的沟通风格是协作型。协作型的人自信心和共情能力都很高,他们能够在表达自己需求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意见,努力寻找双赢的解决方案。协作型沟通风格的特点是主动倾听、深入探讨,并以开放的心态解决问题。他们常说:“我们一起来想个办法。”协作型的优点在于能够创造和谐的关系,同时解决实际问题,但缺点是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并非在所有场合都适用。
这些沟通风格在日常对话中或许不明显,但一旦出现矛盾或冲突,它们的特点就会格外突出。想要改善自己的沟通方式,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沟通风格。当你与人发生争执时,是否会坚持自己的立场?还是会选择回避或妥协?认清自己的习惯和倾向,是优化沟通能力的第一步。其次,练习平衡自信心和共情能力。如果你是主导型,可以尝试多倾听他人的意见;如果是顺从型,则可以尝试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改善沟通能力需要时间和耐心,但这是值得的投资。毕竟,沟通的目的并不是争赢,而是彼此理解。通过更好地平衡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我们可以建立更加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