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4日综合电)中国药物“集采制”及仿制药问题近期引起热议。
上海市政协常委、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等20位上海市政协委员近日联署提案,指国家医保局牵头团购的仿制药药效不佳,“麻药不麻、泻药不泻”,呼吁允许医生灵活使用原厂药。北京也有医学界政协委员提出类似建议。
有专家指药物集采制过度关注价格,忽视药效,亦有指药效与集采制无关。国家医保局官员周二赴上海听取相关意见,网传周四上海有医院发出通知,医生可因应情况处方高血压的原厂药。
上周召开的上海两会,20位上海市医疗界政协委员联名提案。主笔人郑民华受访时,直指集采的仿制药“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甚至加大药量也不起效。

面对如此情况医生很无奈,因为没有选择权。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长林也在北京两会提案,呼吁加强药品上市后监控,不应强逼医生和患者使用集采药。
国家医保局对此表示,欢迎广大医务人员当好药品价格和质量问题的吹哨人。本周二,医保局带队赴上海听取相关意见,并收集质量和药效问题线索,表明不会放过质量有问题的企业。
自2018年11月起启动试点以来,中国已经开展10批国家药品集采。据统计,集采药品前9批平均降价逾50%,其中大多是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以及少数专利到期的原厂药。官方称,集采药品累计节省医保基金约4400亿元人民币(约2668.44亿令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