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进戏院看电影是马来西亚华人过新年的传统,但这个习惯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资深影评人亚萝夏细说他小时候过年的看戏回忆,那些经历过这段时光的人,肯定会深有共鸣。
从事影评超过四十年的亚萝夏来自马六甲,回忆起1950至1960年代,那是一段生活简朴的年代。对一般小市民而言,新年的主要娱乐就是进戏院看电影。由于新年档期票房特别亮眼,电影公司便趁机推出由大牌明星主演的电影。这些电影的剧情与贺岁无关,因此只能称作“新年电影”,而非后来流行的“贺岁片”。
亚萝夏的家乡马六甲当年有四间著名戏院:西湖、佳必多、联邦和国泰戏院,其中西湖专放中文片。每逢热门电影上映时,戏院人山人海,天天满座。人们为抢购门票往往一大早就排队,买票时人叠人。售票员被困在铁笼里卖票,外头却有七八只手同时伸进来抢票。插队、争吵甚至打架屡见不鲜,有时还得劳烦警方派出便衣警察驻守现场,避免发生暴动。亚萝夏感慨地说:“现在的年轻人恐怕无法想像当年那种疯狂场面。”



当时黄牛票非常猖獗,戏院门口总有群黄牛党拉客,而黑市黄牛票价格像股市一样波动。逢周末或除夕夜,票价翻倍是常有的事,比如楼上的3块钱票可能被炒到6块,若是热门电影,价格更是水涨船高。一些热门场次的黄牛票甚至需要提前预订,否则有钱也买不到。
亚萝夏分享一段趣事:1978年成龙《醉拳》在大马上映。大年初一,大哥带他到戏院买票。一到戏院门口,就有黄牛党凑上来兜售票券。出乎意料的是,黄牛党以优惠价卖给他们四张电影票,原来因为哥哥高大威武的外形,让对方误以为他是便衣警察。那次,他们坐在视野极佳的位置观看《醉拳》,回忆起来格外难忘。


一家大小一起去看贺岁片曾是新年期间的一件大事。难得新年奢侈一次,爸妈会带着七个孩子一同去戏院,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和皮鞋,充满仪式感。亚萝夏回忆,通常是姐姐负责安排观影计划,并指派男生充当“观音兵”去订票。那个年代,男女交往十分单纯,男生若约心仪的女生去看戏,而女生答应了,便代表对对方有好感。
当时的戏院在普通日子一天通常放映四场电影,分别是中午12点、下午3点、6点和9点;周末会加映早上11点和深夜11点的场次。而到了新年期间,戏院一天会加码放映八场:早上9点、11点、下午1点、3点、5点、7点、9点,以及晚上11点半。除夕夜还会特别加映凌晨1点的子夜场。
场场高朋满座
新年期间,戏院总是场场爆满,气氛热烈得令人难忘。那个年代的大戏院,上千名观众聚集在一堂共享电影的快乐时光。《唐山大兄》上映时,当李小龙打倒恶人,全场观众不约而同地鼓掌欢呼;看喜剧《摩登保镖》时,哄堂大笑的声音此起彼伏,场面热闹又壮观。


亚萝夏回忆起戏院内那种“人气爆棚”的画面仍记忆犹新:“人多到戏院冷气完全不起作用,里面热得像蒸笼。一天八场电影轮流放映,这场刚散场,下一场的观众就已经涌进来。在进出口,人群挤得像沙丁鱼一样。地上满是瓜子壳、花生壳,还有洒满的汽水和甘蔗汁,地板黏黏的。再加上零食、新年肉干的香气,混合观众的汗味,这些味道交织在一起,成为那一代人对戏院的独特记忆。”
50年代——歌舞片风靡
50年代是华语歌舞片风靡一时的年代。能歌善舞的明星如钟情、葛兰等红极一时。钟情主演的《采西瓜的姑娘》、《桃花江》,林翠主演的《马车夫之恋》,以及葛兰主演的《曼波女郎》、《青春儿女》、《野玫瑰之恋》等,都成为当时的卖座佳作。电影中的歌曲更是广为传唱,街头巷尾都能听见,掀起一股歌舞片的热潮。
亚萝夏回忆,小学时某一年新年期间,戏院同时上映了《采西瓜的姑娘》和《马车夫之恋》,两部电影的海报并排而立,吸引了无数影迷目光。那时,作为小影迷的他分别和两位姐姐各看了一遍。对于《桃花江》,亚萝夏印象特别深刻,电影中由姚敏作曲的13首歌曲动人心弦,尤其是姚莉演唱的主题曲《桃花江》。即使多年过去,他依然能哼起其中的歌词:桃花江,桃花江,桃花江边好风光,桃花多开放,好比那美红妆~~


60年代——巨星齐放满堂彩
谈到新年电影,亚萝夏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的一次经历。有一年,父亲带着小学一年级的他和三年级的大哥去国泰戏院观看美国电影《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这是195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得奖作品。本来打算看下午1点的场次,但到达时已经是1点半,于是父亲改买了下午3点的票,带两兄弟去附近的商场逛逛,又在咖啡店休息等待开场。
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进入有冷气的戏院,观看彩色西片。尽管当时年纪尚小,剧情看不太懂,但马戏团的精彩表演令他目不转睛,看得非常开心。多年后,他在成年后重温了这部影片的VCD,才真正理解其讲述的马戏团故事有多非凡。
到了小学高年级,他和同学常在放学后步行到戏院看下午场。两人凑钱买一张戏票,再带着零食进场,在银幕前共享那些光影流转的精彩故事。如今回想起来,不禁感慨时光飞逝,那段美好的日子早已不复存在。
进入中学时期,亚萝夏开始接触更多华语电影。他回忆当时观看过的《香江花月夜》、《我爱金龟婿》等作品数不胜数,许多电影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那时的影坛巨星如林黛、李丽华、葛兰、乐蒂、尤敏、林翠、何莉莉、胡燕妮和郑佩佩等人拥有大批影迷,只要是她们主演的电影上映,几乎都能吸引满堂观众。



此外,由长城和凤凰电影公司制作的“左派电影”在南洋地区也很受欢迎。“长城三公主”夏梦、石慧和陈思思有着许多粉丝。每逢新年档期,戏院通常会放映一两部这些明星主演的电影,如《黄金万两》等,深受观众喜爱。






70、80年代——掀起贺岁片浪潮
据亚萝夏记忆,香港贺岁片潮流由许氏兄弟引领。1974年许冠文、许冠杰、许冠英主演的《鬼马双星》创票房纪录,随后推出的《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等喜剧卖座不断。许冠杰的歌曲市井味浓厚,配搭接地气剧情,令《摩登保镖》、《半斤八两》、《尖沙咀苏丝》等影片片红歌红,逐渐形成新年看喜剧的风潮。电影公司抓住商机,新年档期推出老少咸宜的娱乐电影,掀开贺岁片浪潮序幕。
1978年,成龙凭《醉拳》、《蛇形刁手》迅速走红,《蛇形刁手》更在新年档期刷新票房纪录。加盟嘉禾后,他自导自演多部动作喜剧,如1979年的《笑拳怪招》、1980年的《师弟出马》和1982年的《龙少爷》,成功将节庆氛围与动作喜剧结合,获得票房与口碑双丰收。
1985年贺岁档,嘉禾推出成龙、元彪、洪金宝主演的《福星高照》,大获成功,三人后来又合作《飞龙猛将》、《一个好人》等贺岁片,成龙更成为80至90年代当之无愧的“贺岁之王”。然而,随着他进军好莱坞,成龙的贺岁片时代也逐渐落幕。
洪金宝则开创僵尸灵幻片路线,1980年自导自编的《鬼打鬼》在岁末上映,虽然打破新年喜剧为主的传统,但以其新鲜题材吸引了年轻观众,大获成功,奠定了香港僵尸片的类型基础。随后他监制的《人吓鬼》以及林正英主演的僵尸片系列,也在新年档期屡创佳绩。


进入1980年代中后期,香港的贺岁片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高志森、黄百鸣的喜剧片,成龙的动作片,以及徐克的古装武侠片等各类题材,纷纷在贺岁档竞相亮相,为观众带来丰富的选择。
与此同时,西方电影的制作水准也日益提高,加上录影带和DVD的普及,娱乐选项变得越来越多。大戏院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迷你影院的兴起,而进戏院看贺岁片也不再是过年的唯一选择。
亚萝夏自从开始撰写影评后,平日观看的电影越来越多,但反而逐渐淡去了过年进戏院看贺岁片的习惯。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