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有篇新闻:马来西亚理科大学(USM)出版了一本书,里面提到一位名为“昆仑”的马来勇士,他拥有飞天的能力,并在唐代中国做了许多神奇的事,是马来民族英勇的象征。
这故事用脚板想也知道是假的,而USM也为此道歉,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不过这件事带出个好问题,我们是怎样知道一段历史是真实的?
客观的历史
要找出真正的历史并不难,文献如史书、账簿、日记、契约,考古资料如古币、碑铭、器皿等等,通过交叉验证这些史料,最终提纯而得的便是所谓的“事实”,客观上存在的历史。
我们为什么知道郑和在1405-1433年之间,曾七次下西洋?因为,除了明朝的官史记载外,还有远自印度和阿拉伯的文献记录,有古币、瓷器、沉船等等考古发现佐证,海量的史料足以证明郑和下西洋是个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
同理,没有足证的史料,就没有什么“昆仑”马来英雄。
通过对历史文献做严格查证,并从多方面文献着手展开研究,这正是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兰科(Leopold von Ranke)所主张的。被誉为近代史学之父,兰科认为历史学者的工作就是要以“如实直书”,学者必须把自己从历史中剥离,才能呈现出最真实客观的历史。
不可能办到
兰科学派十分重视史料,他们的文献考据对历史研究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就好像一位司机必须要会开车——历史学家找出和记下历史事实,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历史学家的工作显然不止于此。那么,历史应该是什么?
如果你问郑和下西洋是什么,我回答:“郑和下西洋指明朝航海家郑和于1405年至1433年之间,七次大规模的航海,船队包括240艘船只和27000名海员,航程远达阿拉伯和非洲。”
那你肯定不会对这个回答满意吧?因为这个答案虽然是客观公正的,但是这一连串冰冷的事实并没有任何意义!这个答案并没有告诉郑和出海的历史背景、目的、原因、影响、观点、解释等等。所以,历史不只是找出历史事实,而更应该是如何去诠释史料。
一旦历史经过处理,那它就不在是客观的了。正如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Bernedetto Croce)所说:“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史料一旦进入到历史学家的大脑内,便无可避免的会受到学家身处的时代背景所影响。
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怎样的历史事件?是正统中国口径所说的,一场友好的文化科技交流?还是新一代西方学者所认为的,是一场中国式的殖民运动?又或是海权论者所认为,是彰显海权力量的一种尝试?或许每一个解释都有它正确的地方。
回到本篇的标题,“历史是什么?”这个问题,英国学者卡尔(E.H.Carr)就写了一本名为《历史是什么?》的书,他给出的答案让人铭记: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