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日综合电)周一(3日)是大年初六,节气逢“立春”,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代表着朝气蓬勃、代表着希望。
不过,民间有个说法,即立春时有些人要“躲春”,“双春年”时尤其要注意,那么这种说法靠谱吗?
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立春”。据记载,“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按字面意思解释,立春节气来临,也就意味着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了。
关于立春节气,有一种说法和习俗流传甚广,即“双春年”和“躲春”。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郑艳解释,“双春年”是指在一年之内出现了两个立春节气。这是由历法之间的日期偏差造成的。从历史记录来看,“双春年”并非罕见。
例如,2004年、2006年、2009年、2012年、2014年等都是“双春年”。在这些年份中,立春这一节气分别在农历的正月和腊月各出现一次。
另外,郑艳还表示,过去人们认为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同时也是“太岁”交位之时,此时的气场变化会对某些人的运势产生影响,尤其是那些犯“太岁”、年龄逢“九”或运势不佳的人。
而在“双春年”中,由于气场变动尤为关键,与特定生肖的相克关系可能更加显着,因此属相是这些特定生肖的一些人,需要格外留意并采取“躲春”的方式。
为了避免可能遭遇的不利影响,如情绪波动、身体不适或运势下滑,这些人要选择“躲春”,具体做法包括避免与外人接触、独自待在房间里,以及佩戴吉祥饰品等。
应以理性看待
郑艳说:“事实上,‘双春年’与‘躲春’的说法,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文、历法和自然现象的理解,以及对时间和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她也提到,上述习俗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总结,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然而,“躲春”等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应以理性的态度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