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初一,我们一家到SS2的Kayu餐馆吃roti canai。
这不是什么新文化,而是在地华人的“春节习俗”——农历新年大多数华人餐馆没开店营业,大家一窝蜂到嘛嘛档或马来餐馆解决三餐。
对喜爱nasi kandar(扁担饭)的马来西亚人来说,Kayu(Original Penang Kayu Nasi Kandar)应该都是大家熟悉的品牌。





“Kandar”是扁担的意思,过去印度人用它挑起两端挂满食物的篮子,在村庄里沿路售卖各式咖哩饭菜,以此得名。在我国,这种源自槟城的美食,蒸米饭搭配各种风味独特的咖哩、配菜(蔬菜、海鲜或肉类)和酱汁,最初由南印度泰米尔穆斯林移民引入,目前多数嘛嘛档都可以买到。
Original Penang Kayu Nasi Kandar起源于1974年SS2朝阳一家角头间咖啡店内,就在著名炒果条档口后面一个小小摊位。五十年过去了,Kayu成了雪隆和槟城一带最受欢迎的连锁嘛嘛档企业佼佼者之一。
除了招牌nasi kandar,Kayu还提供各种印度料理和种类繁多的印度煎饼(roti canai),满足马来西亚各大民族的味蕾。
扁圆形的roti canai,寓意“团圆”,很适合大马华人作为团年饭和大年初一的食物。
促进国人团结
当然,除了Kayu,马来西亚到处都有其他广受欢迎的嘛嘛档,也都有各民族都喜爱的印度料理。
想提升生意的嘛嘛档,可以考虑在春节时候把roti canai做成华人的捞生模式,可以弄碎后染成七彩煎饼,再搭配其他食材,大家一起捞:“Huat啊!Ong啊!Heng啊!”
或者也可以推出“年初一至十五穿红衣”可获50%折扣的优惠,或者老板搞点新花样穿上财神爷服饰,在店里大派红包给顾客,一天派三次,包管店里天天挤满粉丝人潮。
作为马来西亚受欢迎的嘛嘛档餐厅,餐厅老板也可以考虑扮演促进国人团结的角色;比如店里可以在佳节时候设一个规矩:凡是和其他种族搭台一起用餐的食客,会免费获得赠送一道料理。在沙巴、砂拉越,这种各民族搭台共享美食的情况很普遍,大家一坐下来自然就可以聊很多生活、国家大小事,但这在马来半岛很少见。
另,凡是和不同种族朋友一起结伴来光顾的食客,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团结饮料”买一送一的优惠,这可以促进食客和业者的互动,还能鼓励跨族群交流。
我国的多元文化和语言是个优势,若食客到来用不同语言点单,比如华人用印度话、或马来人用华语点餐,可以获得小小奖励。
提高品牌形象
条件比较好的大型嘛嘛档,可举办每周或每月的“文化之夜”:让各民族舞蹈、音乐、艺术、武术、游戏上台表演,让大家多多认识彼此文化;“交流讲台”也可以是一个让各民族食客上台发表意见的平台,请嘉宾聊聊各种族朋友之间的趣事,或种族之间互助互爱、感人的故事。
在国庆月和马来西亚日期间,嘛嘛档可以推出“国庆月特别折扣”;让不同族群的顾客一起用餐,以享受免费的不同族群甜点,比如马来糕、murukku、豆腐花、satay,象征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团结精神。
当然,这些奖励和优惠都需要注入成本,我们不可能要求嘛嘛档无条件花钱办这些活动;比较理想的做法是,政府或团结部提供津贴给嘛嘛档,让有意参与这种“国民团结用餐”计划的老板减轻负担。
重点是,这种团结活动一旦在民间发酵和广泛流传,就能达致互惠互利的双赢:嘛嘛档提到品牌形象(生意量提升)的同时,也能促进国人各大种族的相互理解和融洽和谐气氛(马来西亚大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