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长辈所派发的红包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递,更是对晚辈的一种祝福与期望。
对200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来说,这份意义比金额大的“意外之财”,不仅仅是节日的一部分,更是一个财务规划的契机。随着金融意识的提升和数码化的发展,这些年轻人以不同的方式管理他们的红包钱,展现出他们对财富的理解和未来的规划。
《中国报》走访了20位年轻人,包括常有机会收到华裔派发红包的其他种族年轻人,从中更深入地了解他们如何平衡储蓄与投资。
从这些年轻人的红包管理方式中,可大致分为三大类:稳健型、积极型和及时行乐型。





稳健型的新生代更注重储蓄,一般会将红包钱存入银行或定期存款,为未来提供保障;积极型则积极探索投资,希望通过风险较高的金融工具如股票或外汇来增值资产;而及时行乐型则选择享受当下,将红包钱用于日常开销或节日庆祝。
这些不同的理财观念,反映了新生代对财务管理的多元化理解。尽管选择及时行乐的一派不注重储蓄或投资,但他们的选择仍展现出对生活质量和短期快乐的追求,为红包的使用增添了另一层次的意义。
以下特选出多位受访者的见解,让大家一窥目前零零后的理财投资观念。
主流选择型:存起安全感
在受访的20人中,大多数选择将红包钱存入银行户头,其中4人明确表示会存做定期存款。这种选择体现了年轻人对资金安全的重视和对未来的谨慎态度。
沈佩叶(24岁)是典型的储蓄者,她会把收到的红包钱存入普通银行户头,以备不时之需。

“红包金额通常不大,所以我更倾向于把钱存起来,遇到紧急情况时再用。我也试过做点小投资,比如股票,但总觉得无从下手。 ”
娜塔莉(24岁)则选择将80%的红包钱存入家庭设立的储蓄户头,剩下的20%用于日常开销。

“我会存着这些钱,等积累到一定金额再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越年轻越会储蓄
即使是年纪较小的受访者,也表现出较强的储蓄概念。
郑宏毅(17岁)从小就养成了储蓄的习惯,偶尔也会用红包钱购买一些必需品。

他透露:“如今物价越来越高,我宁愿存起红包钱以备不时之需。我通常将红包钱的30%到40%存起来,其余部分用于日常开销。”
他每周的零用钱只有80令吉,因此更加珍惜这笔收入。
钟承肯(19岁)刚进入大学,他会将红包钱一分为二,一半存起来,一半用于日常支出。

他指出:“我目前还不打算涉足高风险的投资领域,但未来可能会尝试。”
他坦言,现在因为刚入学,经济状况尚未稳定,所以更倾向于确保资金的安全。
及时行乐型:享受当下
虽然大部分人选择储蓄,但也有一些人喜欢拿来消费以享受这笔钱带来的快乐。林达杉(25岁)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红包钱来得容易,去得也快。

“人生苦短,该活在当下。由于收到的红包金额通常不大,所以我会马上花掉,有时用来买日用品,有时用来吃一顿丰盛的大餐。”
林达杉的朋友杰文(22岁) 却有不同的观点。

“我家从小就给我开了个定期存款户头,我通常会把红包钱分成两半,一半存起来,另一半用来买生活必需品。”
杰文说,这笔存款主要用于应急和未来的学费,他目前没有其他用途的计划 。
积极型:投资意识萌芽
虽然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储蓄,但也有一些人开始尝试投资。林宜蒨(25岁)虽然将大部分红包钱存入定期存款户头,但偶尔也会尝试投资股票。

她解释道:“大部分存款我都会保留,仅在出国工作或遇到紧急情况时使用。”
符凯胜(22岁)会将三分之二的红包钱存入定期存款户头,剩余部分用于投资,特别是外汇和黄金。

“我已经有三年的投资经验,这一切都得益于家人的引导以及自身的研究。”
陈元震(25岁) 是少数几个拥有多种储蓄和投资户头的人。他透露,除了普通的马来西亚股票,他还投资于美股纳斯达克市场。

“如果没有足够的红包钱,我可能会像其他人一样选择定期存款,但因为我有较高的红包金额,让我得以尝试更高回报的投资。”
倾向储蓄 不善财务管理
在采访中,还有人选择不将红包钱存入银行,同时更偏好方便的电子红包。
但从统计数据来看,大多数年轻人倾向于将红包钱存入储蓄户头或定期存款户头,只有少数人尝试更高风险的投资。尽管他们具备一定的储蓄意识,但在投资方面仍较为保守。少数具有家庭背景或专业知识的人则表现出更高的投资意愿,如外汇和股票。
未来,这些年轻人可能需要更多的财务教育和投资知识,以在安全与收益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总的来说,200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普遍具备储蓄意识,但在利用利率优势和投资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通过更好地管理财务,他们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大的财务自由和安全。这不仅有助于个人的财务稳定,也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