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1日讯)卫生部前副部长李文材认为,我国必须转向运用本地生产的仿制药,以应对药物价格上涨的问题,以便不影响我国医疗水平,及应对药物成本上涨的问题。
不过,他说,基于仿制药的原材料是从国外进口,因此这类药物价格以会受影响,因此建议透过大批采购方式,以便能在价格优惠下获得仿制药。
“虽然小型医院未能这么做,一些大型的私人医院,如KPJ和班台医院拥有稳定的购买力,以采购大量的仿制药。

“仿制药成份和原产药一样,但它们在没有受到产权保护下生产,因此必须经过一道程序,让这些药物能以更低成本出售,但功效依旧。”
李文材接受《马来西亚前锋报》访问时说,国内几乎每年都发生药物涨价问题,比例达到3至8%,比当前通货膨胀率高。
他指出,在最近的3至4年期间,涨价现象更明显,甚至达到双位数的幅度。
“因全球药物价格上涨、药物供应受到新冠肺炎影响,原材料价格上涨及进口成本上涨。
“政府医疗机构较低的医疗收费,包括1令吉至5令吉的门诊费,也导致国家无法承担药物涨价的情况。”
国立大学社区健康专家莎丽花博士则指出,原装药一般获药剂公司注册,并以更高价格对外出售,而这些药物的注册期限一般在15年至20年左右,之后才可制作仿制药。
“主要差别在于价钱,仿制药价格比原装药便宜近40%,因此其具备有助于降低医疗成本的效用而受到推崇,但有专科医生认为这些药物效果欠佳而拒绝使用。
每年耗20亿买仿制药
我国每年耗资20亿令吉,为公共医疗体系购买仿制药,占了所有药物开销的25%。
因此,公共和私人医疗机构受促使用相关药物,以确保人民能够以公道价格获得医疗服务,而这些药物已被证实安全,且有效治疗数种疾病。
发马公司董事经理祖基菲里指出,仿制药的成效,是以服用者的健康及服用方式为准。
他说,该公司生产的仿制药一般已获得大马药剂监管局批准,而根据相关数据和研究结果,这些药物的成效都和原装药一样。
“我们所生产的仿制药材料大多数都是从外国进口,而目前为止我们共生产了200种仿制药产品,全部都获得药剂监管局注册,且获准在国内出售。
“发马正透过降低生产成本,持续提高运作效率,并且与政府及批发商合作,以确保价格有竞争力,从而确保仿制药药物价格处于可负担范围。
“我们也运行有效的仓库管理模式,并且和批发商及药剂行合作,确保仿制药供应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