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旺达这个名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是2004年提名奥斯卡奖的《卢旺达饭店》,还是这部电影所描写的卢旺达种族清洗?又或是上个月爆发,卢旺达和刚果之间的战乱?
无论答案为何,血腥暴力似乎是这个国家永远摆脱不了的恶名。
不为人知的是在过去30年,卢旺达经历了飞速的经济成长和稳定的政局,已有巨大改变,它的发展成就获得国际领导人的赞誉,甚至被冠上“非洲的新加坡”之美名。





那么,这个国家是如何扭转乾坤的?
黑非洲明君
卢旺达主要由胡图族(Hutu)和图西族(Tutsi)组成,这两族人是民族划分,也是社会地位的区别,占多数的胡图族主要是农夫,而图西族则是贵族和牧人,两族人之间有着一定的社会流动性。
在欧洲人来到并施展“分而治之”的拿手好戏之前,两族人大体上和平共处。然而在殖民统治下,胡图和图西族的深仇大恨才真正埋下了根。二战独立后,人口众多的胡图族组成政府,大量图西族向外逃难。
这群难民中,就有一位名为保罗卡加梅(Paul Kagame)的幼儿。他随家人逃到乌干达,加入了后来的卢旺达爱国阵线(Rwanda Patriotic Front,RPF),并被派到美国接受训练。随着1990年卢旺达内战爆发,他回国接手RPF的指挥权,并在1994年成功击败政府,夺取政权。
卡加梅接过的,是个经历内战和种族清洗,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都残破不堪的国家。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民族和解。他下令摒弃胡图和图西族的概念,已涵盖全国的“卢旺达民族”(Banyarwanda)取代之,并在全国各地建立纪念碑、举行纪念仪式,严禁任何淡化大屠杀的言论。
经济上,鼓吹自由贸易、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利用经济发展来弥补大屠杀所造成的民族仇恨。
经过30年的开明专制,卢旺达发展取得惊人成就,现年67的卡加梅,更是被奉为国家领导人的典范。
虚假的繁荣
假如这个近乎王道的故事让你觉得不可思议——那么,你的怀疑完全是正确的。一旦加以细看,就会发现卢旺达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事实。
政治上,以“团结”之名,禁止任何对RPF战争罪行的讨论,隐瞒温和派胡图族所遭到的迫害,利用审判战争罪行的藉口来迫害政敌。
经济上,大肆利用国际经济援助,来支凌经济高速发展的假象。贪腐现象难以解决,贫富差距在东非国家中是最为恶劣的一个。
客观数据也掀开了卢旺达落后的一面:接近40%的国家预算来自国际援助,HDI排在世界第161位,基尼指数146位,超过40%的人口处于贫穷线下。
没有根本解决的民族矛盾、上下阶级的不平等、虚伪的“团结”,让不少人担心这将是下一场大灾难的起因。
在真正建成“非洲的新加坡”之前,卢旺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