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22日综合电)过去已有研究指出,学习第二语言有助于延缓失智症,无论当事人的职业、教育程度等背景因素如何,双语者平均比单语者晚5.4年出现症状,显示语言能力对大脑健康有正面影响。然而,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一直是科学家们急欲探讨的课题。
根据外媒“每日邮报(Daily Mail)”报导,近期的磁振造影(MRI)研究发现,双语者的大脑体积较大,这可能是他们较能抵抗失智症的关键因素。加拿大蒙特娄麦基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学者菲利浦斯(Natalie Phillips)解释,脑容量较大的人在经历老化损伤时,能够承受更长时间的退化过程,避免过早达到失智症的临界点。

科学家还发现,双语者的大脑在语言及记忆相关区域的脑细胞较多,学习和情感控制的区域也较发达。当大脑因疾病退化时,能透过不同神经通路维持认知功能,减缓思维衰退。研究进一步指出,持续使用两种语言能增强决策、注意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并提升大脑的适应力,即使在成年后开始学习新语言,仍然能刺激脑部运作以延缓认知退化。
美国伊利诺州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语言学家马里安(Viorica Marian)说明,即使是成年后或老年时学习新语言,对于刺激大脑保持思维敏锐仍有助益,因为学习第二语言的时间越长,大脑的神经网络就越活跃,进而降低失智症风险。
此外,磁振造影的结果显示,双语失智症患者的大脑海马回(负责记忆的区域)活动下降幅度较小,代表双语能力有助于维持记忆功能,而不只是单纯让大脑变大。
不过,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神经科学家毕里史托克(Ellen Bialystok)也提到,双语能力并不能完全预防失智症,仅是有效延缓发作时间。他补充,当双语者最终出现认知障碍时,其退化速度可能较快,但这种现象的出现时间会较晚,让家人有更多时间做准备。
随着全球高龄化趋势加剧,鼓励学习多语言不仅有助于个人健康,也对公共医疗系统带来正面影响。专家呼吁,透过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及学习新技能,可降低约40%的失智症风险。无论年龄大小,积极接触不同语言,都能强化大脑认知储备,延缓失智症的发作。
文 综合报导
图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