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大讲堂 > 评论

会员专区

众声

威尔钢的威尔

王鑫业

文 文 文

会员文|王鑫业:因家暴离家出走错了吗?

被父母及媒体声称“失踪了”的苏枷颖前几日在面子书上控诉因长期受到父母家暴及控制而选择离家出走。

 短短千字的“澄清”除了让人看见她满满的无奈与痛苦,更让许多人感叹有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好像把“苏枷颖”这个名字换成自己的之后,有些经历也不谋而合。

 这种“不谋而合、似曾相识”的感觉引发了大众的共鸣,让苏枷颖的“失踪案”成为这几年那么多被媒体大幅报导的失踪案中“脱颖而出”,引发热议。

集体的情感失语


 苏枷颖的经历可以说是大马华裔家庭(以中文为母语的家庭)习惯性的言语暴力及冷暴力的一个“集合体”。尽管每个人的经历有所不同,但许多90后及00后的孩子们都在某个人生阶段中从父母或亲友的相处中感受到类似“以爱之名”的压力。

 这显示了整个华裔社会可能存在一种集体的情感失语的情况,整个社群因无法以语言表达情绪而从与自己经验雷同的事件中找到一个情绪的出口,就像我们有时候会在听到一些歌曲或台词时出现“对,我也是这种感觉”的情境一样。这种情感失语虽然不一定会让人陷入“忧郁症”的情况,但在压力很大且不断积累的情况下,的确会让人感觉“无处或无法发泄”,让人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此外,在苏枷颖的控诉中也提到她曾在遭受职场霸凌后被迫离开职场,导致她陷入心理健康上的低谷,一度说不出话,甚至曾选择轻生。这些都有可能是抑郁症的症状(是否罹患相关疾病仍需专业精神科医师的诊断)。

 然而,苏枷颖的案例如许多其他的华裔家庭一样,在父母长期缺乏对精神疾病或情绪的想像与认识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选择将苏枷颖可能是“情绪麻痹”的状态当成是“为自己的懒惰找藉口”,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大幅增加了苏枷颖的压力,让“家,是孩子永远的避风港”这句话在苏枷颖的经历中真的显得特别苍白。

 无论是从个人或整个华人社会来看,苏枷颖的经历都有许多值得我们省思的地方,期许更多人藉着这次的机会“脑洞大开”,重新思考我们和家人的互动关系。而新生代的父母也要懂得在决定生孩子前好好思考要如何避免陷入“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的思维里,为孩子打造一个不只是生理上满足的环境,明白及肯认心理上觉得安全、健康和富足也一样重要。

更多精彩评论,请点击”评论──人人咖啡店”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会员专区

众声

威尔钢的威尔

王鑫业

相关文章

法甲|走出奥脱福逆转阴影 里昂保四争三

前TVB女星餐厅打工 吃厨余医肚

西甲|一周3仗定成败 皇马“毕”须赢

卢惠光谈前妻黎淑贤 收噩耗三父子抱头痛哭

看好文:就是娱|黄子恒重提当年睡粉 戒女色自我监督做更好

看好文:养身良然|Omega 6是癌细胞帮手?!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