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大讲堂 > 评论

宋明家

科學伊甸園

会员专区

众声

文 文 文

会员文|宋明家:春节禁忌习俗的反思

小时候过春节,老人家总一再提醒,别触犯禁忌。

其中最最最pantang的,是穿黑、白色系衣服去她家拜年。对小孩来说,我们对这种迷信,很是嗤之以鼻。

但许多人相信,炎黄子孙应该延续这种代代相传的“智慧”,甚至觉得这是一种对祖先的尊敬。

约2400年前,于战国至秦汉年间汇编成书的《礼记·曲礼》,就已出现了有关“禁忌”的内容:“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这意思是,到了一个新的国境,先要要询问当地风俗禁忌,以免触犯它们,进入一个都城要了解其风俗,进入一户人家要询问其忌讳。

各代古籍也有许多提及禁忌和礼仪规定,比如在祭祀、婚丧等场合,古人都要遵守特定禁忌,以免违反礼法或冒犯神灵,从而遭受惩罚。

2400年前已存在


种种古籍记载表明,古人对言语和书写禁忌非常重视,涉及皇帝名讳的,更是杀头大罪。但这些禁忌的理由,绝大多数都是不科学、迷信的。比如在农历新年穿黑、白色衣服,是因为黑白色和葬礼有关,因此春节穿这些衣服是不合适、也是对老人家大不敬的。

“别在大年初一洗头”,是和头发的“发”有关;洗头等于把“发财”和好运洗走,就不会财运亨通、大富大贵。

“禁止扫地”也是一样的逻辑,被认为会扫走好运和福气。

其他还有避免使用剪刀或利器、不看医生、不借钱、对“四”和“死”谐音的畏忌、不送钟(送终)给别人等,多是自古流传的禁忌。

这些禁忌,即便多么不科学和不逻辑,今天还是有大批拥护者。为什么华人相信这些禁忌和迷信,主要源于古代农业社会高度仰赖老天爷自然条件而生存,以及避免触犯大多数人禁忌、偏向和谐的生活方式。

由于多数人生活条件差,“宁可信其有”的“万一是真的”心态成了保护网,以免“万一”造成灾难性结果。

也因如此,华人社非常重视象征意义,常常利用谐音字制造出一些禁忌,并依据这些规矩来规范春节期间的行为、言语和仪式,以免影响一年的运势。在集体归宿感作用下,这种“禁忌文化”很快成了华人社会的一部分,通过自我约束行为,以加强彼此间的文化认同。

但随着“everyone can fly”的交通和通讯科技的日愈进步,教育越来越普及的环球化时代的人们,因为需要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也就理解到东、西方世界各有各的禁忌。

不同的是,西方世界大多数禁忌,因为更普及的科学思维和现代化进程,使其禁忌淡化的速度,远比东方快很多。其中一个明显例子,是西方社会的“恐十三症”(triskaidekaphobia),远比东方世界“恐四症”(tetraphobia)轻微的多。

关键在“科学素养”

在西方国家,恐十三症的影响力,只存在于人们日常玩笑话而已;但东亚区域的“恐四症”,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连商业领域也深受其害。看看我国住宅区门牌、路牌、电梯楼层、车牌号码等,就知道在科学素养低落的区域,这种迷信着实是根深蒂固的。

过去也曾有一研究比较美国和东亚区域的病人对“病房号码”的避忌心态,显示相比华裔和韩国病人对“4号病房”或“4楼”的恐惧感,美国病人对“被分配到13号房或13楼”的反应,多是无感的(详见2009年7月《Asian Culture and History》文章)。

社会各阶层“科学素养”的培育,是个关键。

只要大众科学素养有所提升,人人明白数字和种种禁忌,只是古老文化的遗产,而不是什么值得去传承的“传统智慧”,慢慢的诸如“恐四症”心理,就会好像西方“恐十三症”的淡化,随着年代流逝,慢慢走入历史。

更多精彩评论,请点击”评论──人人咖啡店”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宋明家

科學伊甸園

会员专区

众声

相关文章

林春发:阳光心态贵在坚持~记第15届快乐高尔夫比赛

蔡澜:不睡觉——北欧之旅(二)

李桑:一卡在手 畅游中国!

Meta AI装明星迪士尼角色 与未成年露骨对话

半夜闯入女游客房舔脚 酒店经理竟是性侵惯犯

俄国防部首公布 朝鲜士兵训练影片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