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会说:放慢下来,休息一下吧。
人要心平气静地缓慢下来,首先就需要耐性。而能持续地缓慢,那么才能放松。当然,说到耐性,这就要看当事人的心情素质了。
比如在曼谷,路上一塞车,我就见过街上那些嘟嘟车司机很多都索性“休息”了。他们变得一动不动,管它塞到下个圣诞节,总之霎那间就能把自己靠在椅背上完全地放空。在我们这里,可不行哦。整个都市一天到晚在赶时间,人生分秒必争,你完全无法跟新加坡的车辆解释早五分钟迟五分钟日子还是会照常过下去。我们这里只要交通不小心拖延半分钟,无论是什么理由,很多车主就会兴奋地问候他人祖宗。这就是同样面对缓慢与耐性,但顺应或是不甘,就有着很大反差了。





说到身体的休息,那还是挺直接也挺容易的。就好好躺下,眯一会,或呼噜呼噜地睡一觉,体力也就恢复了。
我想说的是,还有一种让身体与心情一齐休息的例子;比如在一个空气清新、气温适中、空间宽敞的环境里完全放松自己,然后让自己在呼吸的节奏里休息,这个休息效果,也非常不错的。
最好是个充满绿意的所在,因为空气里能有更多新鲜氧气,也更适合呼吸。
掌控自己
呼吸就是很好的休息。在没有骚扰的情境下,沉静地关注着自己的吐纳。内心在那一刻什么都不装载,远离剖析,远离道理,远离判断,纯粹放松心情。这就是在慢活中放松自己,而精神得到了真正的休息。
而且,只要你有意识地关注到这个吐纳,关注到它的节奏,就能让心情保持在一种均匀的、规律的、平和状态里。有些人的体质,能够在这时感觉到有一个安静的、宛如在旁观的自己。假如你能够有一次去到如此切实的“自己存在感”,那么在多几次做对了之后,那意识就熟悉了。
这个像是在旁观的自己,是很重要的。
因为我们平日生活里很难避免各种情绪的牵扯。尤其都市里,多数人都长时间被包覆在各种此起彼落的情绪戏剧里,兴冲冲卷入群体生活中的我们,其实只是掌管或处理情绪的一个我,我们会以为自己就是主宰,其实我们都不察觉那是被动的。只有真正找一个时间,让我们把这些戏剧化情绪都放下了,那个“终于出镜的”我,才确确实实是一个自己意识到的我。
它很重要。以后当你遇到要作出重要决定时,要做出判断时,或有某些困扰而你需要与自己对话时,你就要很冷静地跟这个“我”面对面,因此,当你找到时要认得他,你必须跟这个“我”熟悉。
这个“我”在你一般忙于应付外界一切时是很模糊的。有时你甚至好几天——忙着开会,忙着交涉、忙着处理、忙着应付、忙着张罗——完全找不到他。唯有你在完全放下一切时,他才有可能进入你的感觉。不过,只要平时尽量接触多几次,你就很容易在自己的缓缓呼吸里感觉到他,你要记住他,更要记住怎么情况下才能找到他。
心的休息,就是感觉到自己这个“我”在放松了,在放下了。
心的休息,就是暂停一切的辨别,纯粹去感觉自己的存在。当感觉到那个自己,就与他一起好好地进入安静状态,能做到这样,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