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堆成小山般的盒子中认真挑选,怀着紧张的心情开盒,惊喜或是失落,都在这一瞬间──这就是盲盒的奇妙之处,抽到什么全靠运气。而一入盲盒深似海,让人着迷的东西,必然有它值得追捧的意义。

Clinton:听音巧辨玩偶
Clinton是一位热衷于收集和挑战隐藏款的玩家,在购买盲盒的过程中,他会透过摇动盒子来判断里面的物品。
“虽然无法完全确定,但根据盒内物品的摩擦声和体积,能够听出微妙区别。比如,体积大的玩偶发出的声音是沉闷的,体积较小的玩偶摩擦声较响亮。”






据他的经验,摇盒抽中心仪款式的成功率,大约在50%上下。“有时候,会抱着‘这个听起来像是隐藏款’的心态,付费挑战开箱,即使知道有可能会翻车,也想要一探究竟。”
他会把重复购买,或不太想要的玩偶,透过面书、小红书相关的平台转卖。在二手市场,隐藏款更具价值,以泡泡玛特(Pop Mart)为例,某些隐藏款原价50令吉,但转卖时价格可能会翻几倍,高达200至300令吉不等。一些绝版系列,二手售价更可达逾700令吉。

在盲盒世界有一套专属术语,在玩家间互动时使用。Clinton透露,“端盒”指直接购买一整套,避免出现重复玩偶,“翻车”则是指未能抽中隐藏款。“欧气”代表好运气,“祝欧”则是祝对方运气好,而“吸欧”指沾染好运气。
钟维儿:惊喜才是魅力
钟维儿原本对盲盒没有概念,因为好奇而买了中国原创IP“Skullpanda”,当她打开盲盒,不自觉地爱上了这小玩意,也开始为了收藏而投入金钱。
“我喜欢Skullpanda这类酷酷的角色,Skullpanda约两个月会推出新系列,我都会固定购买。有时抽不到很想要的款式,我会从二手平台购买,从中认识不少同样爱好的群友。”

目前,她专门收集Skullpanda、Labubu。一开始,每组系列只购买两三盒,然而随着工作稳定、经济状况改善,开始购买更多,甚至是整组系列。
她最满意的开箱经验是某年购买Skullpanda圣诞系列端盒。原本她计划每天打开一盒,结果开箱的兴奋感让她忍不住多开了几盒,而且很幸运地抽到隐藏款。
当被问及若未来盲盒提高透明度,是否会继续购买时,她说,如果盲盒变成“明盒”,让消费者事先知道盲盒的内容,那么就不好玩了。对她来说,盲盒的魅力就在于那份开箱的惊喜,未知是她爱上盲盒的最大原因。

刘韵芯:藉此教育孩子
刘韵芯并不经常购买盲盒,通常每次只选择一个盲盒,但是喜欢开箱体验,每次开箱的一瞬间,心里充满了期待、好奇和喜悦。
她没有特别追求某些IP的盲盒,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对她来说,开盲盒更多是一种乐趣,也是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我把盲盒视为一种教育方式,我的孩子还不到两岁,当他第一次开盲盒时,我发现他对盒子里的东西充满了好奇。我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间接培养了他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兴趣,所以我会主动买盲盒给他。”
她会让孩子自己挑选、打开盲盒,这样能让孩子体验自主选择的乐趣,并在开盒过程中激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是如何请求别人帮助实现目标。

关于盲盒的价格,刘韵芯认为从成本角度来看,价格不算便宜,但是盲盒带来的回忆和快乐,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
盲盒是否会让人过度消费,她说,这取决于个人的消费决策:“我不担心孩子会沉迷盲盒,我会告诉他,盲盒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而不是唯一的快乐来源。通过适当的引导,可以让孩子理解消费的选择性和节制性,理性对待金钱。”

黄诗亦:帮玩偶扮美美
黄诗亦第一次接触盲盒,是在三个月前逛街无意间看到,不禁被其可爱的造型吸引,两位孩子顺势买下送她当生日礼物。
她喜欢抽盲盒的神秘感,每当抽到想要的款式,就会觉得“我好幸运”,相反,就会觉得“浪费钱”,情绪反应两极化。

黄诗亦玩盲盒玩出另外一个技能,本来爱钩织的她,开始替盲盒玩偶设计服饰。最初是因为朋友请求她帮忙设计,没想到逐渐发展成她职业以外的另一启点。“第一次替玩偶设计服饰,很具挑战性,因为手上没有实体的玩偶,只有尺寸资料,只好到小红书参考别人怎么做?后来累积了一些心得,像Cry Baby比较适合穿裙子,Labubu适合戴帽。”


“通常一件裙子耗时20分钟,头套约30分钟,最难的是钩织披风,因为编织法麻烦。”
很多时候,她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参考小红书,但每次制作时会根据不同的玩偶特色,如头大、身体小等,调整服装的形式。


她也转卖过穿上自己设计服装的Labubu Queen限量款、Labubu坐坐系列隐藏款,成交价比原价高出一倍,小赚一笔。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