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人在巴生谷地区行山徒步,我们来到了水晶山(Bukit Melawati)的入口,被铁皮挡住了,又是发展商在建屋子,我们只能绕道去了Kebun Che Mah。
隔周又去双溪龙山(Sungai Long Hill),瀑布的水质是奶茶色的,下去后全身是沙,还有泥浆味,又是上游建屋子。
随着巴生谷的人口日益暴增,到处大兴土木,鸟瞰城市的绿肺逐渐消失,连水晶山都要变成钢筋水泥山了,巴生谷以东的蒂蒂旺沙山脉(Banjaran Titiwangsa),由云顶高原至雪州境内的冷岳山(Gunung Nuang),犹如屏风一般。





接着去了蕉赖的阿伯山(Bukit Apek)和茅草山(Broga Hill)。周日清晨就有很多人行山了,上山可以三五好友健步运动,俯视吉隆坡的天际线和接触大自然。
当我们站在山脊了望城市时,河山仿佛东西一块被剥了绿皮,露出血肉。楼房像病毒一样迅速侵蚀和蔓延到山里来,高速公路也一条条的剖开山腰。
哪怕下回再来,这里恐怕已经变成高速或半山豪宅了。
心想够了,我们需要行山步道和郊野公园。
在MCO期间,民众开始自发性开了很多山路,民众需要行山步道,到郊外伸展身心。为什么是人民自发性?政府呢?一旦出了意外,政府就是一刀砍——封山。
人民需要空间
其实,郊野行山步道应该作为现今城市规划的一环了。这座城市需要提供大自然的伸展空间给人民。因为,行山有太多好处,可以消除工作压力,低碳排放,低消费,有利国民健康,甚至可以减轻国家医疗负担。
目前的行山步道多缺乏规划,暗藏风险。尤其,热带雨林,只要下一场雨,步道就会被杂草或山水摧毁,山路滑坡,容易迷路和危险。其实,我们需要借鉴香港的行山步道,香港政府规划了总长约500公里的行山步道。
我们呢?哪一条是规划的?
而且,香港融合了历史文化旅游,有狮子山径的雄狮昂首;大东山径的日落仙境,芒草海洋;麦理浩径的郊野山岭;港岛径的山海交融,景色多变。当你看到维多利亚港的摩天大楼之际,其实整座城市被郊野公园覆盖,被山径步道贯穿,对香港人的身心健康颇有益处。
Preply平台的研究显示,吉隆坡被评为全球第15个最繁忙的城市。意味着人们的身心压力也会随之飙升,而到郊野行山则是一个最好的舒展环境,所以郊野公园与行山步道应该纳入城市规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