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阿龙”的谭伟龙是玻璃市加基武吉(Kaki Bukit)土生土长新村人,年少离乡背井漂泊许多年后,十年前游子终归家落地生根。自幼跟着父亲到山上挖矿练就一身壁虎游墙好功夫,他决定用最擅长的本事做更有价值的事情,那就是把洞穴探险(探洞)当成志业,尤其去年杪与世界著名动物行为学家珍古德博士(Dr. Jane Goodall)的一次握手犹如起了定海神针作用!
第一次知道“阿龙”是通过大马根与芽(Roots & Shoots)制作的纪录片《旺吉辇—被遗忘的山谷》(Wang Kelian—The Forgotten Valley),影片里他细述回到家乡加基武吉的所作所想。
第一次与阿龙会面并匆匆打招呼是在吉隆坡,那时正值世界著名动物行为学家珍古德博士风尘仆仆访马期间,他南下首都出席上述影片的放映会且受邀上台与环保巨人接受众人的掌声。






第一次面对面跟他畅聊是去年杪,那一回特地驱车前往加基武吉,与他聊的话题围绕在其成为山导的前后岁月。同时,也通过与其弟弟谭伟盛导览,好好了解这个坐落在马泰边境的山镇。
尚记得,那一天在电影院里完成珍古德博士的庆生仪式之后,她走到观众席与大马观众一起观赏两部本地制作的环保纪录片,其中一部正是让人遇见希望的《旺吉辇—被遗忘的山谷》。
在随后的记者会上,她对这部短片给予高度肯定,并提到“希望”这件事。她认为,这部影片成功展示透过生态旅游为在地人带来收入,让村民得以留在乡里再也无需离家到城里找工作。
这恰恰是阿龙在影片中的肺腑之言,“如果这个地方发展得好,那么我的孩子和他们的孩子都不必到外地。”家就在这里,他只想要把家乡照顾好,同时找到稳当收入,“这比出去来得好!


“这是我们的地方,你必须守护它。如果你不照顾它,谁会呢?”这番赤诚之言确实触动人心,而在现实生活里,他也把掏心掏肺的话语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
扛罐头跟大队进山挖矿
他的家乡加基武吉新村曾经是个热闹的锡米镇,上世纪六十年代迎来其巅峰期,“近乎九十巴仙的居民都从事与锡矿有关的行业。”因此,打从小时开始,他便跟着父亲翻山越岭去挖矿。
“据妈妈告诉我,当时我才四、五岁罢了。”大家都到哪里挖矿呢?他马上提高声量,亢奋地说:“山过山、山过山,过了十多个山头才抵达的呀!一般上,全程需四到六小时左右。”
据他说,镇上的人都是成群结队出发去矿场,“一支队伍约有四至六人,当中有负责挖洞亦有负起煮饭责任的。”那时,其父去挖矿,其母给队员们煮饭吃,“我则陪伴妈妈。”

在去往矿场路途上,爸爸得扛米,小小年纪的他也要帮忙搬运罐头。由于中途需要停下来休息,路程因而耗时,“但其实,我们无法一次运送太多粮食,最多只能带备约十天的食材。”
在山中干活的日子里,一旦察觉粮食即将用尽,爸爸便带他下山操办添粮事宜,其他人继续留在山上,妈妈亦然。后来的他之所以对山与洞穴了若指掌,绝非偶然亦非偶发,皆有迹可寻。
“从小就这样磨练长大的,怎可能不懂山呢?”现在不管山势或坡度再陡,其身体都能牢牢贴附岩壁上,“这能力就像壁虎般紧贴表面不易滑落。”莫非这就是江湖传说中的壁虎游墙功?

提一根蜡烛出发探洞去
在成长过程中,除了跟大队到山中挖矿,他因事频繁进入洞穴捡石头,同时不知不觉中爱上洞穴。当然,现在他都会时刻叮咛孩子不得擅自取走山中物,“那是大自然的宝藏。”
“或许也不是什么珍贵物品,倘若你拿我也拿的话,十年后洞穴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告诉他们,至少他们学会守护我们当下拥有的。”
在那一段童少年岁月里,他也特别喜欢带着同龄玩伴一块进洞穴,只要有一根蜡烛或火水就可出发去了。他笑忆,但凡跟过他钻洞穴的朋友,多半都只此一次,下不为例了。

“对他们而言,可能太恐怖了吧!”那你呢?“我倒是完全不会恐惧,加上是领头人,带有一种‘Hero’(英雄)心态,也想扮演‘大哥’角色,以守护跟照顾着那些尾随我的玩伴们。”
提早离校后,他有一段时间游走在新加坡和吉隆坡,直到10年前,才决定回乡重新出发。“爸爸生了一场大病,一定要有人照顾,因而必须回来跟妈妈一块照料爸爸的起居与医疗。”
在返乡后的前几年,他试图开发姜园,也尝试兜售水果。没想到有一天,他无意中听见有位前来买水果的旅人说:“我来了这么多次,为什么还是只有暗窿(Gua Kelam)一个洞穴呢?”
暗窿位于坐落在旺木(Wang Mu)森林保护区的纳卡湾山脉内,也就是他所在的加基武吉新村。它是一座拥有令人叹为观止钟乳石的石灰洞,也曾是锡矿开采地,近年来成为探险者的探索地。

洞穴有种魔力令他着迷
当他听罢旅客那一番说话后,顿时心里不是滋味。“怎么可能?这里的洞穴可多得很呢!”曾跟着父亲跑遍山野,也曾揪伙在洞穴东奔西窜,旅人这一句话激起了他发奋图强的雄心。
紧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不但勤奋上课考取山导执照,还落力配合地方当局一起开发洞穴探险,“既然有人给机会,我当然是全心全意发挥所长,把探洞这一块生态旅游业妥妥做起来。”
自此之后,他不断进山考察引人入胜且具有生态旅游条件的洞穴,为此而经常到洞穴里拍照作档案。所以,只要你想要的洞穴照片,他多半都可以提供,即使没有,他也能在当天拍摄。

话说,当地的暗窿1和暗窿2如今是声名远播。他先娓娓道来暗窿1之引人入迷之处,“它以天然洞和吊桥技术而吸引游客,洞穴里还有个巨型天然碗状结构的钟乳石。”
“至于暗窿2,目前共有6条路线,最长路线需要10小时,这条最长路线是专为探险者而设的。”有一句话说:路在脚下,这些路线正是他自个走出来的,“我必须常常入洞穴探索。”
“A、B或C路是从这个点到哪个点、全程需时多久等信息都得整理出来。”据镇上的长辈对他说,其实,暗窿2共有1200多条通道,“截至目前为止,我才发现了246条路线。”
这些已发现路线长10尺到4公里不等,“找不完的呀!”在洞里往往走到一截路就会有障碍物阻断前路,但,也常常转个弯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洞穴让他着迷与痴迷的原因。

哪怕钻洞穴无数亦赞叹
“由于我们着眼于普遍游客可走的路,所以过于冒险的路线都不宜大推。”言及于此,他再次强调当地洞穴非常多,并如数家珍似的提及钟乳石长得像花的花洞、翠绿钟乳石的青玉洞(当地人称它为“出水窿”)。
这都是他依据洞穴特色给它们取的名字,“还有个卡通洞(Gua Kartun),因为洞前有个类似卡通头的钟乳石;另外,有个洞穴的钟乳石层层叠叠,我就叫它层叠洞(Gua Susun)。”
哪怕见洞穴无数,时至今日,他仍以惊叹的语气说道:“这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功之作啊!”
此外,他与弟弟还连同当地另两位志同道合者李国富和邓康俊自发性组成“Komuniti Kaki Bukit”,带有山脚下的社区之意,此组织专门带队登山、探险,“大部分外州或外国旅人,都是慕洞穴之名而来到这里。”

采访结束后,趁此难得北上的机会,原来的如意算盘是到无难度但有看头的暗窿1走一回,可在听取他叙述的经历后,禁不住洞穴的诱惑与好奇,最后,还是跟着其山导弟弟挑战暗窿2。
“我们可以安排你走干路线,那就无需涉水而过了。”重点是,从下榻的度假屋前往暗窿2不过是短短几步路时间,洞穴的奥妙、洞穴的魅力近在咫尺,能不珍惜大自然零距离的赠礼吗?
下周预告:
暗窿2不只是一座装载大自然鬼斧神工宝藏的洞穴,更承载着加基武吉一代矿工的奋斗历史。谭伟龙的山导弟弟谭伟盛将带我们走一趟藏在洞穴里的自然与历史博物馆,里头到底会看到什么,下周自有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