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南洋˙中马民族舞蹈艺术研学营”结营仪式暨“舞动友好,共鉴文化”晚宴日前在吉隆坡圆满结束。这不仅是一场舞蹈盛宴,更是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来自马来西亚和中国的青年舞者以舞会友,在律动中碰撞灵感,在舞台上交织情谊。7天沉浸式研学让他们深入探索马来民族舞蹈韵律,感受异国文化独特魅力。舞蹈已然化作桥梁,连接青春梦想,共绘文化共融的美好画卷!
日前,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家协会于吉隆坡举办“情牵南洋˙中马民族舞蹈艺术研学营”结营仪式暨 “舞动友好,共鉴文化——中马青少年文化交流”晚宴。
晚宴当天,出席的嘉宾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公使郑学方、马来西亚旅游局局长Datuk Manoharan Periasamy、马来西亚旅游局副局长李泰康、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家协会名誉会长潘志涛、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家协会会长于晓雪、马来西亚芒果传媒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拿督葛雅镁等。






此外,晚宴也特邀中国青少年舞蹈爱好者、马来西亚青年舞者与马来西亚国家剧院的舞蹈家共同参与,展开一场跨文化的艺术盛宴。

迸发绚烂文化火花
晚宴当晚共有13项精彩节目!其中,中国青少年以青春活力舞姿,展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研学成果展示了青少年在研学期间的学习收获与成长蜕变;马来西亚国家剧院为观众带来充满马来风情的表演,展现马来西亚多元种族的融合之美;中马舞者携手登台表演的《拉莎莎扬埃》,以舞会友,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碰撞出了绚烂的文化火花 。

来自马来西亚国家剧院的舞者与中国青少年携手登台,共同演绎了联合排练的舞蹈《拉莎莎扬埃》。《拉莎莎扬埃》起源于马六甲,是一首深受峇峇娘惹文化影响的马来民谣,歌词采用马来传统诗歌(Pantun)形式,寓意劝诫和智慧传承。它常作为舞蹈表演的终曲,象征着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友谊与文化交流。舞台上,舞者们以整齐划一动作、饱含深情的演绎,将这支舞蹈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令现场观众沉浸式地领略到马中两国文化交流融合所绽放的独特光彩。

为两国搭建意义非凡桥梁
2013~2014年,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家协会本着“带热爱舞蹈的孩子们看世界”宗旨,两度赴马来西亚开展“‘情牵南洋’中马民族舞蹈艺术节暨‘南洋杯’国际青少年民族舞蹈交流邀请赛”。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家协会会长于晓雪指出,其为马中两国民族舞蹈艺术交流,搭建起了一座意义非凡的桥梁。
此次研学营活动已是第三届,与之前相比,今年的研学活动更丰富多元,孩子们不仅能与国内外顶尖舞蹈艺术家近距离交流,获得专业指导,还深度感受马来西亚独特的民俗文化、饱览著名名胜景点、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全方位体会马来西亚的多元魅力。
“为期7天6晚的‘情牵南洋˙中马民族舞蹈艺术研学营”活动,彰显了文化交流已成为推动国际理解与友谊的重要桥梁。为进一步加强马中两国在民族舞蹈艺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我们得到了马来西亚国家旅游局和马来西亚国家剧院的支持,并由马来西亚芒果传媒有限公司、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中心共同承办。活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旨在推动青少年艺术教育与文化交流。”
于晓雪说:“研学营活动内容丰富多元,涵盖舞蹈学习、观摩《又见马六甲》舞剧、民俗体验、手工制作以及游玩等多个方面。专业舞蹈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了2小时的马来舞蹈课程。课堂上,学生们学习了如何穿戴纱笼,还深入研习了一支吉兰丹马来传统舞蹈《月亮,风筝》。”
“研学之旅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接触,并深入了解马来西亚传统文化。通过专业老师指导下的舞蹈学习和服饰体验,增进对不同文化艺术形式的认知,同时在专业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传授中,更高效地掌握舞蹈知识与技能。如此一来,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艺术修养得以显著提升,并扎实掌握独特的马来舞蹈风格与技巧,也拓宽了国际文化视野,让学生对马来西亚文化有更直观和深刻的感受,增强文化包容意识,培养了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与者心得札记
●为何想参加本次研学营?当中最大的获益是什么?
白佳怡(简称白):我一直对舞蹈特别感兴趣,尤其是不同国家的民族舞蹈。马来西亚民族舞蹈对我来说很神秘,我想亲自去体验一下。况且能到马来西亚,感受当地文化,我觉得很新鲜。这次研学营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不仅学到了很多马来民族舞蹈动作,还了解了各种当地文化,包括历史和风俗习惯,而且我还交到了好多大马朋友,我们一起跳舞、聊天,感觉特别开心。
陈思涵(简称陈):一直都对民族舞蹈艺术充满热爱,渴望接触更多舞蹈文化,扩展舞蹈视野。得知这次研学营能提供深入了解两国民族舞蹈的机会,便毫不犹豫报名,期待能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学习更多不同风格舞蹈,提升自身舞蹈水平。最大收获是:专业技能得到了提升,从舞蹈动作的规范、节奏的精准把握,到情感表达的细腻程度都有进步。更重要的是,对舞蹈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领悟到舞蹈是文化的生动载体,每一个动作背后都蕴含着独特文化意义。
●为期7天6晚的沉浸式学习,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教学内容?最喜欢的又是什么内容?
白:印象最深刻的是学习马来民族舞蹈。那个舞蹈老师特别厉害,动作很优美,整个课堂非常轻松活泼,充满感染力。老师不仅教我们舞蹈动作,还给我们讲舞蹈背后的故事,让我们穿上马来民族服装,仿佛置身于马来文化氛围中。这个过程不仅让我学到舞蹈,还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关于在这个研学营,我最喜欢的是什么?我脑袋中出现的画面是:在瓜拉雪兰莪天空之境,我们穿着五彩斑斓衣服,在大自然怀抱中尽情跳舞。那一刻,我仿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用舞蹈表达那一刻的享受与美好。我是来自中国深圳的克蕾朵,我的一小段舞蹈还被发布在民族民间舞甘肃考区公众号上。我很开心,这是大家对我的认可。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种在大自然中跳舞的体验,太美妙了!
陈:印象最深的是,马来西亚民族舞蹈中的独特节奏训练。导师通过复杂多变的鼓点和身体律动示范,让我们深入理解其节奏精髓。这种新颖训练方式极具挑战性,让我印象深刻。中国民族舞蹈的身韵课程,通过对呼吸与动作的融合教学,让我真切感受到中国民族舞蹈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底蕴,在举手投足间展现出东方舞蹈的含蓄与优美,让我陶醉其中。
●学习大马民族舞蹈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挑战?如何克服?
白:最大的挑战就是,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学会舞蹈。我们只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学习马来舞蹈,动作又比较复杂,所以我非常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老师讲解,仔细观察老师动作,努力记住每一细节。
陈:挑战在于舞蹈动作的独特性和节奏的复杂性。其动作很多需要运用特殊身体部位发力,节奏也与常见舞蹈不同。为克服这些困难,我反覆观看教学视频,模仿导师动作,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练习,经过不断努力,逐渐掌握了其中细节。
●中国民族舞蹈与大马民族舞蹈有哪些异同?是否给你带来新启发?
白:我觉得中国民族舞蹈和大马民族舞蹈有很多不同。中国的舞蹈动作更注重线条感和身体柔韧性,而大马舞蹈动作更活泼,节奏感很强,有很多跳跃和转身的动作。然而,它们也有相似的地方,比如都通过舞蹈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这次学习马来舞蹈,让我明白了舞蹈有很多种风格,每种风格都有它独特的魅力。以后我跳舞时,也会尝试把不同的舞蹈风格融合在一起,使它变得更丰富。
陈:两者都扎根于各自民族文化,通过舞蹈动作展现民族生活、信仰和情感;在舞蹈形式上都有群舞、独舞等,且注重动作与音乐的配合。中国民族舞蹈风格多样,动作强调身韵和线条美,注重呼吸运用;大马民族舞蹈动作幅度较大,节奏更具活力,部分舞蹈道具的使用具有其鲜明特色。从中,我了解了舞蹈文化的多元性,明了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也得以丰富自己的舞蹈理解和表达方式。
●在这次研学营中,你如何看待民族舞蹈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白:我觉得民族舞蹈在文化交流中特别重要。就像这次研学营,我们通过学习马来舞蹈,了解了大马文化,而当地朋友也通过我们,了解了中国的舞蹈和文化。舞蹈是一种很直观的艺术形式,它能让人们更好地感受一个国家的文化魅力。大家一起跳舞的时候,气氛特别好,能拉近彼此距离,促使大家更愿意去交流和分享。
陈:民族舞蹈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它以直观和生动的艺术形式,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跨越语言障碍,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在研学营中,通过舞蹈交流,我们与大马青年舞者建立深厚友谊,打破了文化隔阂,促进两国文化交流融合。
●与大马青年舞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你有哪些新收获或感悟?
白:和大马舞者一起跳舞,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的舞蹈风格和我们不一样,动作更自由、更有活力。我们一起排练时,我感觉舞蹈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语言,虽然我们来自不同国家,但是通过舞蹈,我们能很好地交流,还能成为朋友。我明白了舞蹈不仅能令人快乐,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拉近彼此距离。
陈:在交流合作中发现,尽管两国文化背景不同,但对舞蹈的热爱和追求是共通的。通过相互学习,了解到大马舞蹈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也将中国民族舞蹈的特色分享给他们。这种思想碰撞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也让我明白艺术无国界,体会到舞蹈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
●你可以用一句话总结这次研学营的收获吗?
白:这次研学营让我收获好多快乐,不仅学会马来舞蹈,还长了很多见识,交到好多朋友,也让我更喜欢舞蹈。
陈:这次研学营是我舞蹈学习道路上的宝贵经历,不仅提升了舞蹈技能,更扩展了文化视野,让我在多元舞蹈文化碰撞中收获成长,深刻体会到民族舞蹈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