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呼吸道疾病,通过咳嗽和喷嚏排出的飞沫传播。与普通感冒不同的是,流感可导致发高烧、发冷、严重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和疲劳等严重症状。虽然多数患者能在一周左右自行痊愈,但少数高风险群体可能在感染流感后,引发肺炎、心肌炎和败血症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的最好方法。然而,部分民众却因误信网上以讹传讹的错误信息,选择不施打流感疫苗。以下就来一一剖析常见误解:
误解一:接种流感疫苗会患上流感
事实上,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流感疫苗注射剂中的病毒是被灭活的,只保留能引起免疫反应部分,不会让接种者患上流感。如果在接种后,出现疑似流感症状,可能是免疫系统在产生对抗病毒抗体时,所引起的副作用,一般包括轻微和短暂发热和肌肉酸痛等。另一个原因,则可能是接种者碰巧患上普通感冒,相似症状被误以为是患上流感。





误解二:流感疫苗无效
接种流感疫苗后,需要两个星期才能产生免疫力,如果在疫苗还没生效前,就接触到流感病毒,患病风险难免会比较高。根据过去研究显示,当疫苗和当前流行的流感病毒相匹配时,虽然流感疫苗无法提供100%效力,但能把严重并发症风险降低40~60%,仍能提供一定保护力。
误解三:流感疫苗只需要接种一次
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因为只接种一次无法提供永久保护。流感病毒进化速度太快,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每年都会根据下一季可能会流行的4种病毒株,来发布新的流感疫苗。
再者,体内抗体水平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在我国,最佳接种流感疫苗时间为3月或9月,以应对南半球(5~7月)和北半球(11~1月)的流感高峰期。
误解四:只有免疫系统较弱群体需要接种流感疫苗
其实,无论年龄(包括6个月以上婴儿)或健康与否,每个人每年都应该接种流感疫苗,因为任何人都可能患上流感。
当然,高风险群体需要优先接种流感疫苗,如65岁以上年长者、慢性疾病患者、正在怀孕或刚分娩不久的女士、2岁以下儿童,以及正在接受化疗的患者等。
综上所述,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减少感染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每年接种疫苗有助于保护自己和家中老小的健康。
■以上资讯并不是医疗建议。有关具体的治疗建议,请咨询医生或药剂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