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议题愈发引人关注,创新废物管理是我们必须面对课题。
英迪国际大学助理副校长(研究与创新)黄灵颂教授指出,全球每年鱼类废弃物约有720万至1200万吨,其中鱼鳞富含胶原蛋白、羟基磷灰石和几丁质等珍贵成分,这些物质在医学、农业及环境修复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往往被视为废弃物。

立即签购 解锁全文




我已订阅登入

为探索这些天然生物聚合物应用价值,他与印度Kongunadu文理学院、SRM科学与技术学院及Saveetha医学与技术科学学院多位专家,共同为研究注入多学科智慧与力量。
这项研究聚焦于罗非鱼、沙丁鱼和鲤鱼等广泛食用和加工鱼类鳞片。
黄灵颂指出,罗非鱼鳞是羟基磷灰石优质来源,而鲤鱼和沙丁鱼鳞在废水处理吸附剂领域展现非凡应用前景。
秉承循环经济理念,黄灵颂及其团队致力将鱼鳞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
他指出,鱼鳞具有可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特质,能在多个行业广泛使用,且研究成果表明,这些可持续且具商业价值生物材料蕴含广泛应用前景。

研究核心之一聚焦于生物医学领域。黄灵颂说,鱼类中的I型胶原蛋白和羟基磷灰石在组织工程、骨修复及伤口愈合中发挥关键作用。
“这些材料以卓越生物相容性,成为合成材料或动物来源材料更安全替代品。”
此外,研究强调鱼鳞在生产生物吸附剂有重要作用,能高效去除工业废水中重金属和染料,环保潜力庞大。
黄灵颂说,团队协作是项目成功关键,而从更宏观角度来看,鱼鳞再使用象征民众对废弃物认知深刻转变。
“循环经济不仅是简单回收利用,而是探索将废弃物转化为机遇的创新路径。”
通过展示鱼鳞潜在价值,此研究团队希望启发各行业重新审视副产品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