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目前在国立大学教授“汉语与汉文化”这门大学选修课,主要面向不同学院的非华裔学生。学生背景多元,所以他们对汉语和华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各异。
笔者发现,大学生往往倾向于待在自己的社交圈子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主要沟通语言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因此,这门课不仅是汉语知识的传授,更是促进不同族群交流、加深相互理解的重要桥梁。
教学探索
课程的第三周,我们会进入数字的环节。数字在华人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因此在教学时,笔者会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讲解。例如,华人普遍喜欢“二”、“六”和“八”。“二”象征成双成对,寓意美好;“六”与“六六大顺”相关,表示顺利和吉祥;“八”因其发音接近“发财”的“发”,被认为代表财富和兴旺。





相反,“四”是华人较为忌讳的数字,因为它的发音接近于“死”,容易让人联想到不吉利。因此,华人在选择手机号码和车牌号码时通常会避免使用“4”。还有,学生可能会注意到许多商业大楼、公寓和酒店里并没有“4”楼,而是以“3A”取代之。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不仅学习了汉语中的数字,还能更深入地了解华人的数字文化。
除了数字,笔者还会在课堂上介绍颜色的象征意义。在华人文化中,颜色承载着丰富的象征内涵,尤其是红色,因其代表喜庆与吉祥,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庆祝场合。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张贴红春联、悬挂红灯笼、燃放红鞭炮,并给小孩派发红包。婚礼上,常见红色的“囍”字,新娘通常身着红嫁衣;庆祝生日时,也有食用红鸡蛋的传统。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笔者会提醒非华族学生:如果他们在春节期间受邀去华人朋友家拜年,尤其是有老一辈的家庭,建议穿红色的衣服,以表示喜庆和尊重。同时,也要避免穿黑色或白色的衣服,因为这两种颜色在华人文化中与丧事相关。在传统观念中,白色象征死亡,丧礼也被称为“白事”,参加丧礼的亲属会穿白色的孝服,治丧处也会看到白灯笼。因此,出席华人的葬礼时,千万不能穿红色或颜色鲜艳的衣裤,否则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尊重逝者。
在讲授华人传统节日这一单元时,笔者不仅会介绍农历新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主要节日,还会说明这些节日背后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以及反映的华族文化和价值观。
此外,笔者还会特别强调“圆”在华人文化中的深远寓意。无论是灯笼、月饼还是汤圆,其圆形都像征着家人团圆、家庭和谐美满。记得早前有一名非华族政治人物曾将华人部长办公室内悬挂的灯笼说成带有宗教色彩的装饰,并声称这种布置让环境看起来像华人神庙。如果这样的话,那些在春节期间挂满灯笼的购物中心、旅店、公园和游乐场,岂不也成了神庙?假若这名政治人物上过文化课并多了解华族文化,或许他就不会发表这样的言论了。
互动学习
为了使课程更加生动,笔者会安排多种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文化体验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模拟日常生活场景,例如向华人朋友拜年或与华人共庆中秋节。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在互动中直观感受华人文化的魅力。
还有,笔者设计了一项小组作业,要求每组由三名非华裔学生邀请一名华裔学生,共同探讨华族文化与其他族群文化的异同,并分享彼此文化的特色。学生们需将他们的交流过程录制成视频并提交。这项作业不仅为不同族群提供了直接交流的机会,也让华裔学生通过互动更深入地了解其他族群的文化。此外,华裔大学生还可以选修诸如“马来语与马来文化”、“泰米尔语与印度文化”等课程,进一步拓展对其他族群文化的了解。
笔者始终相信,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连接不同族群的桥梁。就像这门课在华族与非华族之间搭建了一座无形的桥梁,让非华族能够走进华族的世界。我希望这门课不仅能帮助学生乐学汉语,还能培养他们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彼此尊重、理解与融合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