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人误以为骨质疏松患者应减少活动,以免跌倒导致骨折,但事实正好相反。运动不仅能增强肌肉与骨骼强度,还能改善平衡感,降低跌倒风险。
台湾医生吴易澄引述研究指出,透过规律运动可有效提升肌力、促进骨骼生长,进而减少骨折发生。吴医生强调,骨质疏松患者应采取“安全”运动方式,以维持身体健康。
三大好处
吴医生分享《BJSM blog》研究内容,整理出骨质疏松患者安全运动指南。事实上,运动对于这类患者有三大主要好处:

立即签购 解锁全文




我已订阅登入
●强化肌力与平衡:可减少跌倒与骨折风险,提升行动能力。
●增强心肺功能:如健走、慢跑和舞蹈等有氧运动,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
●促进骨骼生长与稳定情绪:肌力训练可帮助骨骼保持密度,同时提升专注力与大脑健康。
安全原则
研究建议骨质疏松患者遵循以下4大运动原则,以确保安全,并达到最佳效果:
●有氧运动:每周累积150分钟,可从每次10~15分钟开始,逐步增加至30分钟,避免高冲击动作,如跑跳或爆发性动作,以减少对骨骼的负担。
●肌力训练:每周至少两次,可从徒手训练或轻重量开始,每次3组,每组10~15次,锻炼大肌群,但应避免脊椎过度屈曲,以防受伤。
●平衡训练:每周至少两次,例如太极、瑜伽或步态训练,可从简单动作开始,循序渐进提升难度,以改善协调与稳定性。
●柔软度训练:建议每天做,运动后拉伸大肌群,每次约10秒,动作应放慢,并配搭深呼吸,以提升放松效果。
吴医生提醒,骨质疏松患者在运动时,应避免脊椎过度前屈或扭转,以降低骨折风险。此外,若运动时出现剧烈疼痛、晕眩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停止,并咨询专业医生。此外,患者应定期检查骨密度与健康状况,以确保身体状态适合运动。
记住,骨质疏松并不代表必须过着静态生活,只要掌握正确运动方式,不仅能预防骨折,还能增强心肺与肌力,提升平衡感,让生活更加健康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