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是在见证历史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副总统万斯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当着记者们的面,发生激烈争吵,最终的结果,美国与乌克兰没有签订任何协议下,泽连斯基被特朗普赶出了白宫。
美国与乌克兰对于停战协议上的公开争论,不仅揭示了两国战略目标的差异,更凸显了战争的复杂性与和平的艰难,惟历史表明,停战协议往往是理性评估的结果,而非情绪驱动的决策。
美国政府的立场反映了其现实主义的外交策略,华盛顿倾向于透过谈判达成停战,以结束双方的冲突,在考量战争的长期成本、对欧洲安全的威胁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他们认为,即使乌克兰在战场上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透过外交手段仍能争取相对有利的局面。





然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则坚定认为,任何停战协议都必须以明文规定乌克兰获得安全保障为前提,还有就是要追究发动战争的俄罗斯总统普丁。
战争的残酷现实是,战场上的优势往往决定谈判桌上的筹码,这就是特朗普质问泽连斯基的手上是否有筹码card?
历史上最著名的停战协议之一,就是朝鲜半岛战争的停战。1953年,交战双方在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下,最终选择就地停火,而非达成全面和约。这表明,当战争的成本超过收益,当事方最终会选择理性决策,以寻求停战。朝鲜半岛的停战经验也显示,外部压力与国际因素在促成停火协议中扮演重要角色,这点对俄乌战争同样适用。
俄乌战争与朝鲜半岛战争有相似之处,就是双方军力僵持,战场上无法取得决定性优势,而外部势力(美国、北约、俄罗斯等)对冲突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朝鲜半岛的停战并非基于一方的彻底胜利,而是基于现实考量,俄乌冲突未来也可能走向类似的局面。
现实的抉择
感性在战争初期或许能激发斗志,但在停战谈判中,过度的感性却可能成为阻碍。情绪化的决策、对胜利的执念以及民意的压力,都可能导致决策者错失停战机会。历史证明,当战争陷入长期僵局,当事国最终仍需回归理性,权衡战场现实与谈判利益。
美乌分歧的本质,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碰撞。美国作为全球大国,需考虑其全球战略利益,而乌克兰作为受侵略国,首要目标是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所以朝鲜半岛的停战历史提供了一个借鉴——当战场僵持且战争成本高昂时,理性的选择往往是寻求某种形式的停战,以换取国家与人民的长远利益。
朝鲜战争的停战并未带来半岛的和平,至今南北双方仍在军事对峙,且未签订和平条约,但战争的大规模冲突得以终止。同样,若俄乌停战,其未来关系仍可能长期对立,类似朝韩关系般形成“冷和平”。
总而言之,停战协议是理性的产物,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战争的终结多数时候取决于现实的权衡,而非单方面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