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副刊 > Like周刊

主题故事

会员专区

好好生活

看好文

女性驾驶

文 文 文

看好文:主题故事|谁说女生不会开车?来,咱比一场!

看好文:主题故事|谁说女生不会开车?来,咱比一场!
看好文:主题故事|谁说女生不会开车?来,咱比一场!
看好文:主题故事|谁说女生不会开车?来,咱比一场!
看好文:主题故事|谁说女生不会开车?来,咱比一场!
看好文:主题故事|谁说女生不会开车?来,咱比一场!

“前面开得那么慢,一定是个女的”,“停车停到格外一定是女的”,“不打信号灯一定是女的”——女生就是不会开车的刻板印象是“男主外,女主内”的衍伸,使男性开车的形象成为一种“man”的代表,而女性就仿佛只是副驾坐上的“美丽装饰品”。不过,这些过时的标签应该要撕掉了。

无论是二轮脚车、小摩哆、大摩哆,还是四轮小轿车、房车、货车、货卡、四驱车、古董车、跑车,林安妮(Annie Lim)都能驾驭自如。对她来说,驾驶并不是性别问题,而是学习态度的体现。“我不觉得女性的驾驶技术比较差,关键是上课时是否用心学习,并且愿意好好练习。”她回忆起当年学驾驶时,遇到的教车师傅既严格又耐心,让她打下了扎实基础。

周末开Mini Traveller 880cc载脚车去骑行。

与十年前相比,如今驾驶四驱车的女性越来越多,自排系统的普及也让驾驶变得更简单。不过,Annie 指出,大马驾驶者无论男女,在侧边泊车(side parking)方面都有待提升,她甚至曾主动帮助两名陌生女司机泊车。她认为,大马驾驶者的一大通病就是停车后不会下车确认是否停在正确的范围内。“驾驶不只是开车,泊车也是重要的一环。如果每个人都随意乱停,不仅造成不便,还可能引发争执。”

目前,她主要靠一辆小摩哆代步。她笑着说,自己骑得比Grab Rider还快,享受穿梭在车流中避开塞车的自由感。在吉隆坡骑摩哆,既要与汽车争路,又得随时注意坑洞,可谓惊险。她观察到,女摩哆骑士通常比较慢,会骑在车道中央,但这其实是很危险的。“摩哆慢骑在路中间,真的让人捏一把冷汗。”她坦言,大马的城市道路对摩哆骑士并不友善,因此她不太喜欢骑去太远的地方,尤其是吉隆坡市中心。“如果觉得高速天桥太危险,我宁愿绕路。”

热爱驾驶的华人女性不多,一方面觉得骑车较粗鲁,另一方面则担心操控车辆不安全。但她观察到,许多女性其实对骑摩哆有兴趣,会选择Vespa这类造型斯文又有型的自动波摩哆(automatic bike)。相比之下,需要换挡的越野车(motorcross)或重型摩哆(superbike),女生可能会觉得较难驾驭。

Annie最享受的驾驶体验是载狗狗出游。

被低估的女骑士

Annie曾经骑过越野大摩哆,当时是因为觉得越野车的造型很帅气。她发现,男骑士对女骑士的态度两极化——有些会耐心指导,分享如何应对崎岖路况;但也有人只是等着看她摔车,甚至冷嘲热讽。“现在不同了,现在有专人教学,像是越野摩哆车训练学院,如今骑大摩哆的女生比以前多了,但华人女性仍然稀少,主要是友族女性或夫妻结伴同行,几乎没有华人女生独自骑行。”

不论是开车还是骑摩哆,Annie认为,驾驶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她提醒驾驶者,行驶至路口时一定要减速,提防突然驶出的车辆,并保持与其他车辆的安全距离,换道时也应预留足够空间,避免影响其他驾驶者的反应时间。此外,为了安全,应养成多查看后视镜的习惯,确保周围环境一目了然。

保时捷964经典跑车一上路就成为焦点。

许多人认为汽车是身分象征,但Annie 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她的第一辆车是一辆 660cc的手排小灵鹿,月供仅350令吉。后来,她陆续驾驶过各种房车、古董车、跑车、四驱车、货卡、货车,甚至大大小小的摩哆。每种车型都有不同的驾驶乐趣,也会带来不同的社会观感。

开货卡时,别人会称赞她“很厉害!”骑摩哆时,则常被提醒“要小心驾驶。”如果驾驶Mini或Combi老爷车,则会吸引路人挥手打招呼,充满亲切感。但当她驾驶保时捷 964经典跑车时,路人发现驾驶者是女生后,反而不太会打招呼。“可能是觉得女生不够资格开跑车吧?”她不禁质疑,是否有人对高性能车辆仍存有偏见。

Annie(右一)骑Kawasaki KLX150 与男车友们出行。
Annie开VW Karmann Ghia总会引来陌生人着打招呼。

驾驶不只是身分象征

Annie最喜欢的车款是经典Mini,但她坦言,若条件允许,她更想以脚车代步。“可惜吉隆坡的环境不适合日常骑脚车通勤。”如今,她开车的主要原因是载伴侣去医院,或去动物收容所当义工喂食、载运物资。她也会开车接送流浪动物去结扎,甚至帮忙清理垃圾。

目前,她的日常出行80%依赖摩哆,只有20%会驾车。这种转变让她减少了堵车带来的压力,生活也变得轻松许多。“驾驶当然是享受,但如果每天都被塞车困住,那就变成一种压力。”研究显示,城巿马路环境拥堵,长期处于塞车容易让人变得烦躁、不安,甚至对驾驶产生抗拒心理。因此,她更珍惜能够灵活选择交通方式的自由。

Stray Inc流浪小号的VW Combi古董车在文创巿集摆摊,贩售布作帽子为流浪动物募款。

萧玉霞:驾驶技术无关性别

一般人认为最适合的是自排小车(auto car),现在还有女生驾手排车(manual car)吗?令人意外的,还有相当多呢。选择手排车主要原因是车价比较便宜、城巿太堵车,也有老年人不习惯自排,觉得手排更安全。Annie更喜欢手排车,尤其是跑车。她认为,开手排跑车才能真正体验驾驭马力的快感。不过,她也提醒年长驾驶者,若平时较少开车,或对自排车不熟悉,务必要注意档位和油门,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事故。

萧玉霞(Michelle Seow)之前开的都是手排车,喜欢它上山有力,可以用排挡来操控,驾长途手脚并用比较不会想睡。“朋友都笑我驾灵鹿小车,像广告里的灵鹿那般灵活,哈。”后来她因生病了,有时手脚发不到力才改驾自动挡的车。“从手排转自排,起初不习惯,感觉那脚不知放那里才好,现在老了,也不开快车,觉得自动挡确实方便,尤其是塞车时就发挥它的长处。”

萧玉霞

至于对女司机的刻板印象,她承认多数女性比起男性,在驾驶上比较胆小,在关头时刻比较不会敢敢去。“不过,驾驶技术好坏看个人吧,现今都不分男女,就是个人性格和习惯所致。 ”

对女司机的偏见源于性别刻板印象、媒体影响及个人经历。部分人认为技术较差,或易受情绪影响,但驾驶能力取决于经验与技能,与性别无关。媒体在报导交通事故时,常强调“女司机”身分,加深公众偏见。然而,事故与性别无关,男性同样会发生意外。若个人曾与驾驶技术不佳的女性司机有负面经历,便可能以偏概全,忽略许多者其实更谨慎、安全。

不少女司机会趁堵车时补妆。

孔俊裕:驾驶关键其实在于教育

谈到驾驶,常有人说:“女性较谨慎但技术一般”或“男性技术较强但爱飙车”。这类刻板印象根深蒂固,但资深驾驶培训专家孔俊裕(Ivan Khong)指出,驾驶能力取决于教育与训练,与性别无关。

资深驾驶培训专家孔俊裕认为,驾驶能力的高低和性别无关。

谨慎 vs. 冲动?

女性通常较小心,能降低部分风险,而男性因睾固酮较高,较易做出冒险决定,如超速、抢道等。然而,这不代表女性更安全,也不代表男性较危险。

刻板印象 vs. 真实技术

“女性开车较差”的说法并不准确。无论男女,都有驾驶技术不佳者,而部分男性因开车快,反而增加风险。Ivan指出,多数驾驶学校仅教考试技巧,未真正训练成熟驾驶者,良好驾驶技术须透过进阶训练,而非仅靠经验。

常见错误:坐姿不正确

许多人坐得太靠近方向盘,背部未贴紧座椅,以为能看清或反应快,实则影响车辆操控。正确坐姿应让上背部贴紧座椅,以确保稳定掌控车辆,特别是紧急情况下更能应对。

许多驾驶者坐姿不正确,坐太前会影响舒适度和驾驶安全。

驾驶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专业教练,Ivan在女儿14、15岁时便训练她们正确坐姿、方向盘手势与紧急煞车技巧。他还强调“预判能力”,即预测5至10秒内的道路状况,以调整车速与行车位置,确保安全。即使她们已考取驾照,他仍持续提供指导,帮助维持良好驾驶习惯。

提升技术,比性别更重要

女性未必比男性开得差,男性也未必较优秀。驾驶安全取决于教育与训练,而非性别。Ivan认为,许多人愿花数年进修学历,却不愿花一个下午学习进阶驾驶技巧。然而,每次上路都关乎生命安全,多学一点,何乐而不为?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

看好文:主题故事|林碧秋:引擎轰鸣 女力全开

看好文:主题故事|郑宇晴:飙速过弯 巾帼最High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主题故事

会员专区

好好生活

看好文

女性驾驶

相关文章

陈秀青:印度皇宫之宿

蔡澜:罗马购物——罗马之旅(二)

猫夫人:夫人想要的小日子

女狼师性侵小六生 怀孕产子判重囚 不服上诉

持1999张5亿港元假钞开户头 银行职员报警3人被捕

郭史光宏:我们都曾年少荒唐 只是当时没有网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