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的先买后付(BNPL)行业,约在4年前开始大受欢迎,目前已有12家公司提供这项服务。
根据第二财长拿督斯里阿米尔韩查,2024年下半年先买后付的交易额大幅增长至71亿令吉,比上半年的49亿令吉明显增加。

立即签购 解锁全文




我已订阅登入
截至2024年12月,先买后付活跃用户已达510万人,其中大多数为21至45岁、月收入低于5000令吉的群体。
作为一种换上不同“包装”的小额融资便利,先买后付服务虽然方便,但背后更多的是个人债务暴增的隐忧。说破了,先买后付服务就是借钱消费,后果和拖欠信用卡卡债无异。
更重要的是,从5年前或更早前到现在,先买后付行业依然还没有正式受国内任何一方监管。
还是有的,就是消费者信贷法令(CCA),这将是一个为非银行信贷机构提供全面及综合的监管框架。
综合过去相关单位的说辞,从时间线来看,我国在2023年就针对此法令展开第二谘询阶段,2024年起草法令。去年10月,首相在提呈2025年财政预算案时透露,消费者信贷法令会在下一次国会时提呈。终于到了今年3月4日,财政部才在国会下议院提呈消费者信贷法令一读。
还有8260万呢?
监管路遥遥,政府这个速度,太慢了。
国内电子商务继续蓬勃发展,除了伴随各平台而来的先买后付服务,线下也有这类服务,变相借钱消费的机会多到已达泛滥的程度。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债务并非用于必需品,而且消费者用是藉此来购买非必需品如电子产品,甚至买摩哆。
截至2024年12月,先买后付贷款额已达28亿令吉,占全国家债总额的0.2%。逾期未偿还额达8260万令吉,占先买后付总贷款的2.9%,政府说这“仍属可控范围”。
只是,这个方便的借钱消费模式已深植在消费者中,尤其还款能力欠佳的低收入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逾期未还的8260万,会为多少家庭带来后患,政府算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