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罪犯竟是反省出来的?冈本茂树的《教出杀人犯》告诉我们,“反省教育”为何无法真正解决青少年的犯错问题。
《教出杀人犯》的书名像本惊悚小说,其实倒映出的尽是东方庭院里朽坏的梁柱。那些在法庭上低垂头颅的“好孩子”,那些父母口中“温驯懂事”的少年犯,反映出整个世代的教养裂痕。
我们用悔过书搭建起虚伪的审判台,想要最廉价最节省时间的方式教育出一个好孩子。但是教育没有任何的捷径,在无数个密闭的书房里,少年们反覆操演着标准化的忏悔仪式,不过是将未愈合的伤口裹上层层伪装。当真诚被规训成表演,自省便沦为精密运转的谎言工坊,批量生产着包装精美的罪恶种子。这种有毒的环境,只会让人变得有攻击性,向外则是伤害他人,向内则是自我伤害形成心理疾病。






◆书名:《教出杀人犯》
◆作者:冈本茂树
◆出版:光现出版
那些代代相传的教养秘方,早已在时光中发酵成致命的毒菌。祖辈们踩着荆棘走来的伤痕,不该成为捆绑后辈的锁链。在“严师出高徒”的旗帜下,多少灵魂被钉上“脆弱”的耻辱柱?我们不知道悲剧会在哪一代发生,但只要“反省”的教养模式不断传递下去,终究某个人会出现问题。
悔过书只是让问题用很糟的方式暂时消失,“模范悔过书”写得很好,变得虚情假意,然后极大可能又在同个问题犯错。反省教育让少年延伸出大无畏犯错的精神,反正反省就能解决问题。当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只是让“反省技术”更加进步。不了解自己的问题,还可能助长未来犯下重罪的风险。
反省不能强求
每个人犯错,都会抱着侥幸的心态。真正的反省是一种迟到的情绪,当然,并不是推崇溺爱的教育,而是我们是否有耐心分析解释犯错的原因?要求反省只会让少年变得更坏,而不要求反省才能带来真正的反省。
在无数个审判的瞬间,我们是否遗忘了最简单的真理:唯有被泪水浸透过的拥抱,才能浇灌出同理心的胚芽。当然,并不是推崇溺爱的教育,而是我们是否有耐心分析犯错的原因?单纯反省只会让少年变得更坏,而不要求反省才能带来真正的反省。
不要立刻要求他反省,只要好好倾听,让孩子把内心话全部说出来,强求反省不会创造出信赖他人的人际关系,而诉苦、服软、示弱与依赖才会让行为人展现出真正的自我,在此基础上真正的更生才会迈出第一步。社会需要的不是处罚,而是真正的关心。
给予做错事的人表达自我的机会,陈述过程中也会辨识到“自己似乎对别人做出了可怕的事情”,最后以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歉意来结束。其实在事情发生的时候,不用急着有结果,不是每件事都有结论。悲情总绣着相似的纹路,其实没有谁是真的“罪大恶极”,加害人与被害人都是悲剧。
曾被好好对待,才会好好对待他人。杀人是无法珍惜他人才做的行为,因为他们也同样无法珍惜自己。能够珍惜自己的人才懂得珍惜他人。只有看过爱的样子,才能给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