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会员 > 新闻视野

会员专区

会员文

行尊一席谈

文 文 文

独家-行尊一席谈|尤芳达30年经验 优大育才 激发自觉 向上向善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以上这句话出自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它揭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自觉,而非被动接受知识。

拉曼大学校长拿督尤芳达博士以其三十多年的教育经验及对子女的培养实践,强调唯有培养内在的主动性,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并在未来的挑战中不断成长与突破。

尤芳达小简介
出生:1967年10月4日(58岁)
家乡:槟州亚依淡
学历:马大电机工程系一等荣誉学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电机工程与电脑科学硕士学位、多媒体大学工程博士学位
现职:拉曼大学校长

尤芳达博士认为,比起设定目标和依靠规定让学生变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唤醒他们内心持续向上向善的力量。


他说,若一个人懂得不断向上,意味着他能够终身学习;若有向善的力量,懂得善待自己和他人,则对个人和人际关系皆有益处。

(本报连利元摄)

“现在社会价值观很多时候是说希望成绩好,只是这个而已,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应该是希望他能够终身学习,就是向上;第二是要有好的品格即向善,然后就能幸福快乐。”

他接受《中国报》访问时说,以上不仅是他从事大专教育领域逾三十年一直奉行的理念,更是他教育三名孩子的方向。

尤芳达(58岁)提到,虽然其孩子是在清华大学就读,但学习路上也有遇过挫折和低谷,如儿子的马来文曾经很差,但通过鼓励和激发他的自觉后,儿子终于找到改进马来文的方式。

他还强调了自觉的重要性,因为自觉会让人主动改进和自我增值,而非依赖外来因素驱动。

“无论是培养学生或员工,都要提高他们的自觉,即使他最后离开学校或企业,我们都会祝福他,因为我们培养了有自觉能力的人才。”

另一方面,尤芳达也认为,当一个人只有在最好的条件且没有挑战下才能够表现,这样称不上培养。

“要知道世界有很多的局限,如果在条件足够和有一些局限的话,他能够表现的话,这才是真正的培养。

“拉曼大学给的是一个社会的环境,让学生在相对安全的条件下学习和调适;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经历挫折、失败和成功,同时也有一定的规则和自由,这样的环境能激发他们自我成长的能力。”

掌校优大1
当年随蔡贤德到优大
学新东西克服新挑战

尤芳达分享于2008年跟随前校长拿督蔡贤德来到拉曼大学,主要是想协助后者,并学习新的东西。

“蔡校长2008年受邀来拉曼大学掌校,也是需要人协助,因为我们在多媒体大学共事时,比较着重资讯科技和工程,但是拉曼大学是一个综合性大学,所以有另一番新挑战和新学习。

“那时候他(蔡贤德)有跟我说,我就跟着过来,不要说互补什么的,我只是来协助而已。”

另外,询及为何当初会主修电机工程时,尤芳达说自己是理科生,很喜欢工程,加上家乡槟州的电子工厂多,就自然而然觉得学习电机工程比较好。

“我在申请天文学不成后,最终还是比较实际,选择继续在电机工程领域深造。”

尤芳达1992年荣获马来亚大学电机工程系一等荣誉学位;199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电机工程与电脑科学硕士学位;1999年荣获多媒体大学工程博士学位。

尤博士也分享一件趣事,称在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录取前,曾在英特尔担任了3个月的芯片封装工程师;虽然他在面试时就告知了自己在等待外国大学录取通知,但还是受聘,结果他到英特尔报到的第一、二天,就接获麻省理工大学的录取信,所以上班一周后就提交辞呈,并在三个月通知期后离开。

尤芳达分享多年来在教育领域的心得。

掌校优大2
掌校要让每个人变更好

回顾三十载大专教育生涯,尤芳达曾先后在马大、多媒体大学(前称电讯大学)和拉曼大学服务,他说,每个大学的岗位都各异,所肩负的责任也不同。

他在马大只是一名讲师,工作是教好课和做研究;之后在多媒体大学从讲师做到信息工艺学院院长,再做到副校长,除了教书和做研究,还开始接触行政工作。

“2008年来到拉曼大学,我也当了信息工艺学院院长、副校长,并接任校长,基本上接触的是高层工作,要求也有所不一样。

“好像建拉曼大学医院时要帮忙筹款,见各个捐款者;而疫情的时候也要设法调整过来,所以经验也不一样。”

他现在除了忙于行政工作,也有指导一些博士生,并且会经常在国内外出席讲座,讲解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

谈到一名校长的领导要素,尤芳达回答:“让每个人变得更好”。

他说,每一名校长都有不同的风格,只能说他比较适合现在的情况,也适合当下的他。

“(我)有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以我本身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让每个人变成更好的自己,如何让学校和各部门持续变得更好。”

尤芳达认为教育最重要是唤醒学生内心持续向上向善的力量。

掌校优大3
就业率高 还贷率高
欣慰毕业生饮水思源

拉曼大学这些年来取得许多优异的成果,其中毕业生就业率高和高教基金局贷款偿还率高,令尤芳达倍感欣慰。

他说,拉曼大学每年有逾5000名毕业生,95至97%都能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而20间聘请最多拉曼生的企业,多数都是跨国企业,证明拉曼生毕业后能够接轨世界。

“许多企业招聘了拉曼生,包括华为过去三年招聘了近两百名拉曼生,就派到世界各地去。

“更安慰和暖心的是,优大学生很多都有拿高教基金局贷款,还贷率非常高,这表示拉曼生会饮水思源。”

他说,还贷率高体现了拉曼大学创立的其中一个目标,那就是培养懂得感恩的学生。

他指出,拉曼大学近年来的大学排名也有提升,许多拉曼生在国内外不同赛事也获得优异表现,这都是值得骄傲的。

尤芳达说,拉曼大学能取得今日的成就,离不开教职和行政人员的功劳、校友和公众的支持,以及学生愿意学习的态度。

尤芳达(中)接受《中国报》副执行总编辑杨家俊(左)和高级记者张景扬(右)访问。

掌校优大4
一步一脚印办医院
做好事多人来帮忙

拉曼大学医院堪称拉曼大学发展史的里程碑,而尤芳达也全程参与了办院过程,亲身体会到其中的艰辛与不易。

他说,拉曼大学最初兴建医院时,管理层没有相关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脚印地去学习。

“我们发觉,很多东西看起来很难,但是只要是有心人,做的是好事,就会有很多人来帮忙,然后就水到渠成。”

他指出,拉曼大学在办院过程中需要参与所有事务,包括筹款、策划、监督工程进度等。

他说,当拉曼大学医院逐渐建好后,校方要负责找第一批医护人员和管理层等,甚至在拉曼大学医院传辅医疗中心的中医服务率先于2022年4月运作时,他还担任过临时总执行长。

“我们去物色和找寻院长、专科医师、最基本的团队,也是不容易,学习很多。

尤芳达分享小故事,说自己平时在大学忙了一整天回家可以歇一会,但是当拉曼大学医院传辅医疗中心第一天收住院病人时,他开始觉得担子很大,晚上入睡前,还会一直在想护士如何照顾病人,从中体验到医护人员的不易。

人生态度1
五年级与佛教结缘
麻省理工深造创佛学社

尤芳达博士也是一名热衷于学习佛理的佛教徒,在学生时期就积极参与佛学活动,甚至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深造时创立了佛学社。

他说,他是五年级开始与佛教结缘,当时的他因为成绩不好,被父母送到慧音社补习,渐渐的开启了他与佛教的不解之缘。

“我很喜欢看书的,但是学校的课业比较少注意,所以成绩不好,那时候还有五年级检定考试,父母就让我去慧音社补习班学习马来文和英文。”

他在慧音社接触了一些关于佛陀的故事,觉得很不错,于是在六年级参加了佛学的启蒙班,之后升上钟灵中学和马大也参与佛学会。

“过后我去麻省理工学院,遇到一些佛友,但发觉学院没有佛学社,就合作办了佛学社,并出任社长。”

尤芳达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些信仰会在一个人有困难的时候让他有机会去提升。

人生态度2
活得随缘自在 坦然面对起伏

尤芳达认为,为人最重要活得随缘自在,这样才能坦然面对人生的起伏。

他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座右铭,但从佛法领悟到缘起,了解每件事都有不同的因缘,因此容易看破得失成败,也比较容易放下。

“但这不代表我是消极的,我还是会积极去前进,只是更坦然去面对很多事情。”

他进一步解释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最好的安排。

“举例来说,我们过去逃过病毒,但是不晓得五年后会发生什么,可能情况会更惨;但是不要去想这些,不论是什么,对大家都是最好的安排,起起伏伏也是最好的安排。

“最主要是你能够把握当下,所以随缘自在这个东西很重要。

“所以在这个位置,我知道能够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是尽心尽力去做,但是有时候也需要条件才能够成功。”

另外,尤芳达提到,中华文化的成语和谚语,很多时候也引领着人们,例如在遇到困境时,就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说法,而“皇天不负有心人”,就让人联想到努力。

人生态度3
热爱观星 探索宇宙

虽然是一名学者,但尤芳达的兴趣不止于学术,观星也是一大爱好。

来自槟城亚依淡的尤芳达儿时住家靠近极乐寺,旁边有一座山,晚上吃饭后会出去看星星,所以对宇宙很感兴趣。

他在中学的时候就加入了大马天文学会和美国行星学会(The Planetary Society),深造时也有申请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只是不被录取;而这没有打消他对天文学的兴趣,时至今日,观星依然是他自愈和有趣的爱好。

尤芳达在访谈中也兴致勃勃向记者分享一款星图手机应用程式,边观星图边指出太阳和各行星的实时方位。

“这个星图很方便,什么时候你在原野、或很暗的地方看到星星,可以用它认星星;当然也可以分享给孩子们看,那种感觉是不同的。”

人生态度4
佛法与科学 因果本质相似

在许多人眼中,佛法和科学似乎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东西,一个关注心灵,一个探索物质,但尤芳达说,佛法和科学其实本质上有相似的地方。

“佛法注重缘起因果,这些是因果关系;然后如果你去看科学方面的逻辑推理,也是因果关系。”

“所以他们其实本质上是有这种相近的东西。”

尤芳达在个人著作《须弥粒子》也提到过,以因果关系与理性思考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与佛理并不相斥。

他认为,科学探索的是事情的原因、效果,以及促成的条件,佛法谈的是因果和缘起,这两者有互通之处。

“孙中山先生说过:‘佛学乃哲学之母,可补科学之偏’;了解科学,可以让我们掌握知识来处理生活问题;领悟佛法,则可以让我们以智慧来化解内心的烦恼。”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会员专区

会员文

行尊一席谈

相关文章

看好文|大厨上菜:新姿态呈现四季限定

美国对等关税|将与美展开经贸谈判? 中国:假消息捕风捉影

冷调热饮|来杯冰咖啡凉快一下!

放话买家有机会和他共进晚宴 特朗普迷因币飙涨逾60%

散播地震预测惹恐慌 缅甸占星师被捕

俄乌开战|俄连夜猛攻乌 泽连斯基缩短南非行程返国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