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主联盟党麻坡区国会议员赛沙迪曾为抗议政府拒绝拨款给反对党,不惜展开“麻坡行动”,从选区跑200公里到国会。
经过一番激情抗争,结果却变成“软着陆”,赛沙迪最近同意政府提出的几个条件,并且将获得选区拨款。印证广东话那句“鸡髀打人牙骹软”,赛沙迪跑步伤到腿,还不及政府送上的鸡腿。
国盟主席丹斯里慕尤丁受询有关赛沙迪将获政府拨款时,直指政府提出的国会议员选区谅解备忘录条件太苛刻,国盟不愿为区区20、30万令吉拨款折腰。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已意指反对党不要再“发穷恶”,月入4万令吉还喊穷,首相办公厅还公布每一名国会议员享有的福利津贴,力证国会议员并非一穷二白。





站在公平原则,反对党议员同样代表选区内人民,这些选区选民也缴税,理应享有政府的资源与服务。然而,为何安华所领导的政府,无法落实身在反对党时,高喊的公平拨款给朝野政党?
团结政府最近在国会下议院获三读通过的2025年联邦宪法(修正)法案,只能以最低门槛148票通过,当中包括6名倒戈支持团结政府的国会议员,以及大马民主联盟党麻坡国会议员赛沙迪。
采取非常手段
马来西亚国会共有222个席位,政府若要顺利运作,必须掌握至少112席的简单多数。然而,要宪法改革、选举制度变革,甚至修改政治体制,政府必须得获得148席的三分之二多数。
目前,安华团结政府虽然有执政优势,但仍然不足148席,且内部盟友关系复杂,任何裂痕都可能导致政局不稳。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安华不得不采取某些“非常手段”,以巩固政权,并维持国会控制权。通过操控选区拨款,拉拢部分国盟议员,削弱反对党影响力等,皆是一种手段,没有对错,只有结果。
然而,非常手段也有其风险与代价,也在提供反对党可继续炒作的机会,指控政府破坏民主制度与影响国家治理的透明度。反对党可制造舆论,引起人民认为安华政府滥用权力,导致民意反弹。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没纯粹黑暗,也没纯粹纯净光明的事物,或许灰色才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