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风是一种由关节内沉积的尿酸结晶所引发的关节炎,受影响关节包括手指、脚趾和脚踝等。急性痛风发作起来的疼痛程度,与女性分娩时的疼痛不相上下,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行动能力。然而,令许多患者难免感到困惑的是:用于治疗痛风的药物有哪些?吃多了会有副作用吗?
●秋水仙素
一种从秋水仙提取的植物碱,最早在古希腊时代,用于改善痛风症状,短期使用能有效减轻痛风发作时的疼痛。
然而,服用秋水仙素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副作用,尤其是年长者、肾脏或肝脏功能不佳患者。若腹泻情况在停药后,仍无法获得改善,应马上就医。





●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
这类药物包括双氯芬酸(Diclofenac)和萘普生(Naproxen),短期使用可迅速缓解痛风发作时的关节发炎和疼痛。
然而,长期服用这类药物可能会引发胃疼、出血和溃疡,还可能会造成肾功能衰退而无法正常排泄尿酸,使痛风病情进一步恶化。
●类固醇
如果患者无法服用上述两类药物,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短期的口服类固醇,又或在发作的关节局部注射类固醇。
虽然类固醇消炎的疗效显著,但是副作用比较多,当中的短期不良反应,包括血压上升、血糖上升、胃部不适,以及影响睡眠等。
●阻止尿酸生成药物
别嘌醇(Allopurinol)是这类药物的例子之一,它能抑制人体内尿酸的产生,进而降低血液中的尿酸水平。由于此药需要服用一段时间才能见效,所以主要用于长期治疗和预防痛风。
此类药物常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和腹泻(饭后服药有助于减轻肠胃不适)。此外,其也可能引起罕见但严重的皮肤过敏反应,症状包括荨麻疹、红斑、皮肤瘙痒或有烧灼感、皮肤脱落,并且伴有发烧,以及眼睛或嘴肿胀。若出现这些症状,应马上停药和就医。
综上所述,药物始终是一把双刃剑,虽可缓解痛风发作时的症状或预防痛风,但患者却需承担药物副作用风险。事实上,仅靠药物治疗无法让患者真正摆脱痛风,识别自身风险因素,积极改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才能让体内尿酸回到正常水平而不让痛风再找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