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系毕业的山西导游武鹏,边走边滔滔不绝地为我们一行23人讲述他最熟悉的家乡。他自豪地说:“地下五千年看西安,地上五千年瞧山西!”这句话让我对山西的历史地位产生了更深的敬意。的确,山西境内有四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和雁门关长城。此外,其历史遗迹可追溯至超过2850年前,可谓真正的“中华文明露天博物馆”!
武鹏是我近期遇见过最优秀的中国导游之一。他不仅亲和,而且擅长用外国人容易理解的语言,生动地讲述山西的历史与晋国文化。这一天清晨,我们漫步在平遥古城最繁华的西大街,透过14克重的微型耳机,聆听着他的讲解:“这里是‘大清金融第一街’,中国最早的票号——日升昌,正是发源于此1823年,这家票号诞生,从此‘汇通天下’,成为中国最早的银行,直至1948年才停业。”
听着武鹏绘声绘影的描述,我渐渐喜欢上了山西。这里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还有许多贴近现实社会的励志故事。比如晋商的代表性建筑——乔家大院、王家大院,都曾是财富与权势的象征。几百年前,这些晋商“富可敌国”,但也经历了大起大落。站在昔日辉煌、如今略显萧瑟的院落里,我不禁思考:为何这些曾经繁荣的商贾世家,往往无法传承超过三代?或许,财富的积累和衰败,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轮回。






让我兴奋不已的是走入《又见平遥》的大型实境演出现场。这部由王潮歌导演的剧作,通过沉浸式互动,将晋商票号的兴衰娓娓道来。剧情跌宕起伏,既催人泪下,又发人深省。整场演出无缝衔接,演员与观众零距离互动,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演出最后,所有演员共同搓面粉、制面条,以独特的方式结束表演。这一刻,我真正感受到山西人与面食文化之间的深厚情感。
看完演出,武鹏笑着对我们说:“山西人无面不欢,但要配搭一勺地道的山西老陈醋,才算真正入乡随俗!”
山西风味
他的这番话让我立刻想起这几天的三餐——酒店早餐的莜面栲栳栳,用荞麦制作,口感劲道且健康;午餐的主食依旧是面食,我们可以选择刀削面或碗托,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味。据说,山西面食种类多达 400余种,到了晚餐,不尝试一下“猫耳朵面”就太可惜了!
山西人爱吃面,不仅因为这里盛产小麦,更因为面食文化已经传承千年。这里的面食技艺尤为精湛,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各种手法层出不穷,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匠心。正因如此,山西被誉为“中国面食之乡”,可谓名副其实。
听着武鹏对面食的热情介绍,我忍不住说道:“其实马来西亚人也同样热爱面食!云吞面、咖哩面、福建面、广府炒鸳鸯、鸡丝河粉、三间庄、板面……不仅仅是早餐、午餐或晚餐,甚至连宵夜,我们都离不开一碗美味的Mee Goreng(炒面)。”
武鹏听了哈哈大笑:“看来不管在哪个国家,面食文化都是人们共同的美食记忆。”
的确,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山西的面食,是历史与生活交融的体现,而醋香四溢的每一碗面,都蕴含着千年的文化积淀。在这趟山西之旅中,我不仅领略了晋商的辉煌历史,也品尝到了这片土地上最道地的味道。
山西,深藏不露,却惊艳万分。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更是一个让人一口面、一口醋,回味无穷的好地方!等你喔!